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趕赴安徽、河南兩省多個縣市,走訪了多個燃煤電廠,了解這些能源消耗大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進展。
每到一處,帶隊的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巡視員何嘉平都會仔細查看實時排放數據和歷史數據曲線圖,并詢問相關負責人:“脫硫脫硝效率能達到多少?電廠實際負荷多少?”“處理成中水的成本多少?給電廠的價格是多少?”他一再強調:“環保要算經濟賬。”
的確,透過一個個數字,人們可以了解這些企業在環保方面的努力和得失,困惑和訴求,由此尋找通向綠色明天的路徑。
減排空間還剩多少?
5月8日,記者來到國電蚌埠電廠,該廠現有兩臺60萬千瓦級燃煤發電機組。據介紹,該廠年平均負荷在70%左右,目前脫硝效率能夠達到80%以上,脫硝設備投運率在97%以上;脫硫效率達到95%以上,脫硫設備全年投運率達到100%。
蚌埠電廠副廠長吳海向本報記者表示,由于節能減排的技改項目已經固化,節能途徑也漸顯貧乏,機組節能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減排空間所剩無幾,而環保減排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環保電價不足以彌補企業環保設備運營成本,給企業經營帶來了很大壓力。”
燃煤發電廠的環保建設主要包括脫硫、脫硝、除塵。有業內人士稱,在這三個領域,大型火電廠的減排效率幾近頂點。
與此同時,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火電排放標準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今年7月1日將迎來最后執行期限。按要求,我國重點控制區域內的煙塵、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分別為每立方米要小于20毫克、50毫克、100毫克。在美國,該數字為每立方米小于20毫克、184毫克、135毫克;歐盟則為每立方米小于30毫克、200毫克、200毫克。
“我國的排放要求比歐盟還嚴格,我們火電企業現有設備挖潛已到極限,未來要實現‘超潔凈排放’的話,我們的技術設備還得繼續改造升級,很可能減排的工藝原理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吳海說。
而從整個行業而言,火電廠減排空間還很大。在全國火電燃煤電廠脫硫改造已經接近“尾聲”的情況下,脫硝改造已成為重點。2013年底,火電行業新建和改裝完成脫硝工程的裝機容量上升到37%,我國仍有超過六成的火電機組面臨改造問題。
記者了解到,2013年安徽省新建成火電機組脫硝設施23臺,新增脫硝機組容量1075.5萬千瓦,全省脫硝機組裝機容量比例由2012年的42%提高到70.5%。
“今年全省計劃完成3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脫硝設施建設,壓力很大。”安徽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說。
環保的企業能否多發電?
5月12日,在距離省會鄭州僅數十公里的國電滎陽煤電一體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祁永勝向記者介紹,“十二五”以來環保政策趨于嚴格,該公司自2010年投產以來,又先后投入3.38億元,對環保節能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據悉,他們投入1.7億元,分別完成兩臺機組的脫硝設施改造,年可減排氮氧化物18000噸左右;投入8600萬元對鍋爐進行等離子點火改造,實現無油點火,消除了機組啟動時的黑煙現象;投入3600萬元對脫硫系統進行增容改造,取消了兩臺機組脫硫煙道旁路,年可減排二氧化硫近3萬噸;投入9200萬元為兩臺機組增加一級煙氣深度凈化裝置,年可進一步減排煙塵300噸。
該企業花費巨額成本建設環保設施,可是全年平均發電負荷僅有50%多。“國家層面能否出臺一些政策,讓環保設施先進的企業多發一些電?也讓環保設施更好地發揮效能。”祁永勝說。
據了解,由于脫硝設備對鍋爐溫度要求較高,當溫度低于300攝氏度時,機組負荷在50%以下,脫硝設備就會停止運行。
安徽省政府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該省全面實施脫硝電價,堅持“綠色調度”,在發電計劃分配上向脫硝機組傾斜,2013年新增發電量幾乎全部優先分配給脫硝機組。
來自廣西的資料也顯示,去年當地安排已有脫硝設施的企業比上年多發電117億千瓦時,安排未上脫硝設施的火電機組比去年減少發電26億千瓦時。
對此,河南省環保廳副廳長馬新春表示,總體上,環保設施好的企業會讓它多發些電,但發電量的分配要考慮多種因素。
中水使用為何不多多益善?
5月10日,位于河南許昌的禹龍發電公司負責人介紹說,該公司補充水來源為白沙水庫和禹州市城市中水,平均每天取水量為3.69萬噸,其中城市中水為1萬噸左右,城市中水約占總取水量的27.1%。
我國是水資源缺乏的國家,自河南向北更是普遍缺水,飲用水源用于工業,實在是件奢侈的事。而火力發電行業的耗水量巨大,使用中水作為循環冷卻水已成趨勢,電廠使用成本較低并且環保的中水何不“多多益善”?
禹龍發電公司提供的數據也許可以解答上述疑問:白沙水庫來水的水價為每噸0.85元,城市中水來水的水價為每噸0.7元。該企業表示,城市中水硬度高,不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業用水水質》關于硬度的標準,限制了中水使用量。
簡而言之,對比中水與水庫來水的水質和水價,中水不夠“價廉物美”,電廠自然不愿多用。
記者了解到,火力發電廠循環冷卻水的水質必須穩定可靠,水質的好壞影響著電廠熱力設備的安全,含有雜質不符合標準的水絕對不可以進入冷卻循環系統。如果中水水質不符合工業用水水質標準,電廠在使用前還要進行再處理,這無疑將進一步增加環保成本。事實上,這是中水回用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癥結所在。
據洛陽市的一項調研顯示,2013年首陽山電廠中水負荷率僅占設計規模的37.1%,神華國華孟津電廠中水負荷率僅占設計規模38.86%,大唐熱電廠的這一數字為12%。
“企業使用新鮮水太便宜了!”馬新春副廳長向本報記者坦言,個別電廠沒有按照相關部門的批復足量使用中水,可能是因為中水水質不行,但更關鍵的問題在于,目前使用中水沒有太多的成本優勢。“電廠使用中水是個環保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管道誰來鋪設?水質如何確保達標?若不達標怎么辦?都需要企業之間簽訂具體的合同加以明確。”
有關專家建議,政府應盡快出臺強制性政策法規節水,將中水回用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在此基礎上,雙管齊下,用經濟杠桿調節促使企業使用中水:一方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費的征收標準,另一方面,通過制定獎勵政策、減免稅金、提供融資和補助金等鼓勵中水回用。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中水的水質監測,確保其質量達標、安全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