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依賴補貼生存的新能源產業,開始讓企業們望而卻步。昨日,國內能源巨頭中海油決定收縮新能源業務,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高度關注。業內認為,當前新能源發電成本高,多數需要政府補貼才能進行,而且并網問題也始終困擾行業,新能源行業自身如何擁有造血能力,成為這個行業為繼的關鍵。
中海油“放手”新能源產業
從中海油官網看到,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業務范圍包括風能、生物質能、煤基清潔能源、太陽能、氫能、CDM等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有消息稱,新能源業務一直虧損讓中海油決策層失去了繼續投資發展的信心,因此決定逐步退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中海油收縮新能源業務可能主要從盈利角度出發,“可以理解,但是并不贊同”,因為新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中海油縮減新能源業務應該只是個案,不能代表整個行業,而新能源在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央企的中海油有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此舉還有待商榷。
中海油解散新能源公司一事曝出后,引發了業界熱議,有一線企業總結當前新能源行業的現狀:“政策扶持熱情高,號子喊得響,但實際落實卻是障礙重重,企業屢遭打擊,導致其駛入發展緩坡。”
以中海油較為重視的風電為例,曾經也經歷過頗為風光的發展黃金期,從2005年開始,中國的風電總裝機連續五年實現翻番。2009年,中國以2580萬千瓦的總累計裝機容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然而,目前,雖然國內風電裝機容量可觀,但是增速已經出現回落。
近日,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發布《2013年度全國風電建設快報》,預計2013年全國風電年上網電量為13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據統計,這一增速創三年來最低。在業界看來,風電也顯出減緩的態勢。
同樣作為國內新能源供電主力的核能,在經歷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在國內停擺多時,2012年末開始,顯現出啟動跡象。但一年多來,整體動作并不多,在此期間,對核電安全的質疑聲卻在不斷膨脹。面臨著消化產能難題的各大核電企業們不得不選擇出海,謀求商機。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作為2013年最受關注的新能源,光伏可謂格外風光。電價補貼上調這一政策落地后,還引發了行業內多輪搶裝潮。表面上看,企業在電站建設方面的熱情格外高漲,然而,從晶科能源了解到,其實企業們對投資仍然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在分布式光伏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