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節能網訊 住建部日前對外通報了2013年全國建筑節能情況。根據此次通報,2013年城鎮新增節能建筑面積14.4億平方米,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88億平方米,完成建筑節能改造面積2.24億平方米,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明顯、建筑節能資金投入力度欠缺等問題。
新增節能建筑可節能1300萬噸標煤
據了解到,2013年全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新增節能建筑面積14.4億平方米,可形成13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北方采暖地區、夏熱冬冷及夏熱冬暖地區全面執行更高水平節能設計標準,新建建筑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88億平方米,約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的30%,共形成8000萬噸標準煤節能能力。
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城鎮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27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面積4億平方米,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光電建筑裝機容量達到1875兆瓦。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縣項目總體開工比例81%,完工比例51%。
建設綜合勘探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節能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建筑能耗已超過工業能耗,僅建材生產、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到社會終端能耗的46.7%,但全社會對建筑能耗的敏感度遠不如工業能耗。
住建部相關人士稱,去年建筑節能取得積極成效離不開政策激勵,201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資金112億元,支持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地方省級財政安排建筑節能專項資金達到75億元。
綠色建筑占總建筑比重尚不足1%
在日前舉辦的“澳中高峰論壇——綠色引領城市”上,澳大利亞綠色建筑委員會公布的2013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綠色建筑相比傳統建筑,能源消耗減少60%,建筑材料使用減少一半,用水消耗量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減少60%。發展綠色建筑,已成為實現建筑節能的一條可行路徑。
根據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我國綠色建筑將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今年3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則提出,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提升到2020年的50%。
然而,統計顯示,中國目前綠色建筑占總建筑比重尚不足1%。
據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強介紹,按照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達到一星標準,每平方米成本需增加50元,達到二星標準,成本約增加100-200元,達到三星標準,成本則會增加300元左右。
住建部“綠色建筑后評估調研”課題組對全國100個竣工后的綠色建筑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公建項目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別為每平方米40元、152元、282元,住宅項目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別為每平方米33元、73元、222元。
梁俊強認為,綠色建筑的需求不足,既有價格因素,也有體制機制沒到位的原因。他表示,由于約束性機制沒到位導致綠色建筑的需求不足的問題更為明顯。
同濟大學中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龍惟定指出,一些公共建筑由于節省能耗產生的價值跟其所有者產值相比微不足道,因此缺乏推動動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綠色建筑推進過程中,還存在“節能建筑不節能”的現象。這是因為,在建筑設計階段,各種方法能計算出綠色建筑可節省的能耗,但建成后缺乏科學的能耗評估,后期運行管理也相當欠缺,運行過程中難以達到設計標準。
“總體而言,我國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仍不健全,缺乏相關規劃、設計、施工、驗收標準,綠色建筑與現有工程建設管理體系結合程度不密切,針對不同氣候區、不同建筑類型的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仍很缺乏,”上述業內人士稱,“此外,相關設計、咨詢、評估機構服務能力也不夠強。”
推動建筑節能需激勵與約束政策并行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不久前在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表示,中國的綠色建筑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2014年預計將新增綠色建筑1.7億平方米。
業內專家認為,綠色建筑沒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我國南方中小城鎮的沼氣技術,太陽能熱水技術,農村的秸稈壓縮技術,都是很好的創造。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秘書長王有為認為,推廣綠色建筑,實現建筑節能,必須強化激勵與約束,既要運用行政手段,對不達節能標準的不予開工建設、不予竣工驗收,對超限額用電的公共建筑實行懲罰性電價;又要研究實施財政獎勵,對超過節能標準的低能耗建筑逐步給予財政資金獎勵,切實增強加快發展低能耗建筑的動力與壓力。
住建部在此次通報中也指出,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仍以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為主,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明顯,民用建筑能效測評、第三方節能量評估、建筑節能服務公司等市場力量發育不足。
針對目前建筑節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住建部透露,將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穩步提升新建建筑節能質量及水平,深入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加大公共建筑節能管理力度,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規模化高水平應用,加強建筑節能相關支撐能力建設,同時嚴格執行建筑節能目標責任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