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至咸陽,再到寶雞,關中腹地,渭河之濱,一件件“高大上”的裝備令人振奮;從園區,至車間,再到研發中心,一項項“新特尖”的技術令人稱道。在陜西關中城市群、國家關天經濟區的核心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脈動和激情隨處可尋。
在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陜西重型汽車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童春麗告訴記者,去年公司重卡出口1.8萬臺,其中51%銷往了中亞5國和俄羅斯。今年5月22日,陜汽與烏茲別克斯坦創新建筑公司一次就簽訂了1000臺重卡出口合同。目前,陜汽不僅在新疆興建了年產5萬臺的整車廠,而且在哈薩克斯坦與經銷商合建了一個裝配廠,實現了本地化生產。
在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盡管新組建的咸陽紡織集團尚未投產,但轉型高端、邁向一流的夢想,在陜棉八廠總工程師燕群社的話語中已經悄然綻放。咸陽依托這個新興紡織工業園,不僅要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棉花主產區的聯系合作,把咸陽建成新疆和中亞棉花主銷及加工轉化區,更要將其建成高端紡織品銷售地、紡織機械出口和棉紡企業“走出去”發展的目的地,通過產業聚集和價值提升,實現“絲路新織”。
在寶雞高新技術開發區,寶石機械公司生產的1000米至12000米9大級別4種驅動形式的常規陸地鉆機、極地鉆機和海洋成套鉆機、海上鉆采設備和海洋平臺總包,500馬力至3000馬力的各系列鉆井泵,以及井控井口設備、特種車輛等產品,遠銷中亞、中東、歐洲、美洲等60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11月28日,首趟“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開行,滿載著寶雞生產的石油鉆機,從西安經寶雞、阿拉山口,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
且行且看,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能源裝備、紡織機械、重型卡車以及資源轉化技術制備等早已替代昔日的絲帛錦繡,成為陜西企業向西開放,出口中亞5國的主打“新品”。
且看且思,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圍繞市場需求創新,探求彼此產業“互補”,正在成為陜西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動力,不僅來源于沿線國家政策支持,更在于彼此產業之間的‘互補’。”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安石油大學教授曾昭寧認為,陜西的工業體量不算很大,但門類齊全,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發達;而中亞各國仍以采掘、輕紡和資源加工等中低端產業為主。這種“梯度差”,意味著陜西只要充分發揮產業比較優勢,打好技術裝備這張牌,就能贏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先機”。
“當然,陜西還可把部分適合中亞的傳統產業向當地轉移,不僅有利于促進陜西的產業升級,而且也能解決陜西部分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的難題。”曾昭寧介紹說。
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裝備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外,隨著一期投資70億美元的西安韓國三星閃存芯片項目正式投產,以西安高新區長安通訊產業園為載體的半導體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將成為西北最大的工業園區,電子通訊裝備也將成為中亞國家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發展依托。
中亞地區既有豐富的以石油、煤炭、天然氣為主的傳統化石能源,也有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國際重要的能源資源接續地。陜西在向中亞出口能源裝備技術的同時,從中亞進口能源、礦產資源、原材料。
尤為重要的是,陜西可憑借陜煤化集團“榆林版煤炭分質利用——煤制油”、延長石油集團“特低滲透油田開發”、“煤油氣綜合循環利用”等現代能源制備技術,緊密雙方合作,這不僅有利于提升中亞地區的資源利用水平,而且有助于開拓陜西能源深加工、精細化工、新材料、生活用氣等產業的市場空間,變以往的能源輸出為技術輸出。
盡管陜西與中亞5國在工業上有“互補”的合作潛力,但雙方經貿體量還很小。數據顯示,在2013年陜西省約180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中,對中亞5國進出口額僅有0.9億美元。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企業對中亞5國投資環境不甚了解,市場需求情況也不十分清楚,對外貿易和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同質化競爭。又如,當地金融系統對企業“走出去”并購或者投資,特別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尚缺乏有效支持措施等。此外,還存在中方企業熱,對方企業冷的反差。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連接100多個城市,覆蓋30多億人口,有效推進產業合作,一要對中亞各國市場實施調研,主要包括投資環境,比如基礎設施、招商引資政策、優惠政策、法律法規、貿易保護狀況、文化習俗、土地價格等,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同時,還需摸清楚中亞各國對陜西的產業需求,盡可能細化到行業,乃至具體產品的市場需求。當然,也要梳理家底,厘清陜西的供給結構,即哪些產品等要素供給能與中亞國家的需求實現對接。
在調研的基礎上,應制定好產業貿易與投資目錄。要加快制定民營企業海外貿易與投資總體規劃,發揮優勢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與行業協會等加強溝通,引導中小民企強化開拓創新意識,依據自身的能力和行業特點,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提升企業的發展質量、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重點鼓勵本地企業在能源勘探、礦產開采、煤油氣化工、裝備制造、合成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重型汽車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向西進行產品和技術輸出。
此外,還要通過互聯網建設,搭建陜西絲綢之路經濟帶公共服務平臺,將零散的外貿電商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盡快形成龍頭品牌,為各國企業提供海關、交通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咨詢、翻譯等一站式生產性服務,讓企業與中亞商務合作、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更加便利。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