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具有較為獨特的產業和貿易發展模式,其中包含了當前全球貿易的一般模式,即垂直專業化與生產鏈不同環節在全球分工的模式。在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的財政架構下,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資金等扶植政策促進了光伏企業的快速擴張,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致惡性投資。龍頭企業在行業發展初期力求通過擴張規模而率先占領市場,而較低的技術進入門檻使大量小企業跟進。產能擴張的需求主體是歐美等國政府對光伏上網電價補貼支撐了歐美等國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伴隨著出口數量快速擴張,價格急速下降。中國對歐美光伏市場的占有率提高,引發了貿易沖突。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對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展的補貼逐漸減少,加之歐美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光伏業陷入困境。
關于全球生產網絡,十多年前,經濟學家們最喜歡舉的例子是芭比娃娃生產過程,而今天,經濟學家們則更喜歡用風靡全球的IPAD的生產過程來描述全球生產網絡,IPAD的設計源于美國加州,而原件來自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最終在中國富士康等工廠組裝。根據OECD經濟學家Miroudot和Yamano的測算,當前全球中間品貿易約占全球總商品和服務貿易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份額。
當前全球光伏產業鏈條是,制造設備和原材料,特別是行業技術,主要由歐美企業提供;中國企業加工硅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或組件,銷往歐美市場;德、意等歐美國家利用中國產光伏電池設計并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從表面上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有助于歐洲的太陽能企業,但歐洲光伏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也會受損。
所以,歐盟光伏產品消費類企業的行業協會——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早些時候就呼吁歐盟放棄對中國太陽能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歐洲光伏產業上下游供應商的產值構成了光伏產業鏈價值的70%,如果實施“雙反”,歐洲供應商所遭受的損失要大于給歐洲太陽能企業所帶來的好處。在美國,由25個集團及公司組成的平價太陽能聯盟(CASE)也于2011年表示強烈反對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雙反”調查。歐美這些企業深知,在各國企業都是全球產業鏈的一個環節的情況下,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影響的不僅是中國企業,而是全球的光伏產業鏈。
雖然目前歐盟內部始終有反對聲浪,一貫強硬的歐盟委員會前天決定暫緩對華征收稿達47.6%的反傾銷稅,而改從今天起對產自我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所謂臨時反傾銷稅,但前景顯然不容樂觀。
而面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所遭受的一系列挫折,我們也該認真反思。光伏產業是在人類面對能源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誕生的,寄托著人類的希望,是個新興高技術朝陽產業。然而在我國,光伏產業仍未脫離依靠低勞動力和低環境成本而發展的窠臼,光伏產業的價值主要集中在上下游,也就是設備制造、原材料提純以及終端發電,而中國企業大多處在價值鏈中游,也就是將硅材料加工成光伏電池和組件,這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這對環境監管尚不健全的我國而言,存在著巨大環境污染風險。光伏電池及其組件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需要其在發電過程中的低消耗來彌補,但我國光伏企業的產品大部分都出口,并未應用于國內的太陽能發電。因此,在中國,光伏產業當下并非清潔節能產業,還只是全球產業鏈的“加工企業”。
為了提高中國光伏產業競爭力,使光伏發電能真正做到造福于民,政府必須要加大對光伏產業的研發支持、完善光伏產業鏈。政府要轉變扶持方向,加大對光伏企業的科研扶持,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避免光伏企業變為“落后產能”。雖然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為促進光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但大多集中在資金、土地等生產領域,使光伏產業成了帶動地方GDP、拉動就業、提高政績的手段。其實光伏產業真正的競爭力集中在技術創新上,大力支持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以此推動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技術創新,或能走出一條新路。
為徹底扭轉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歐美市場的局面,我國必須盡早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光伏發電市場,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光伏企業創造國內需求。這特別需要政府轉變財政支持方向,一方面,支持建設光伏發電站,直接為光伏產品創造市場;另一方面,支持民間光伏發電項目,進一步完善并網制度,推進電力改革,形成光伏發電的良性循環。
發展光伏產業不僅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轉型,而且有助于優化能源結構。但愿歐美的“雙反”調查,能逼迫我國企業絕處逢生,贏得一片光伏產業的新天地。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