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國家提出要大力投入;另一面,市場化取得一定成績的芯片設計企業卻要向國外企業尋求資本支持。而在國有資本的博弈中,迪銳科與展訊或也將錯過最好的整合時機,這值得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圈反思。
中國海關統計顯示,2013年全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出口總值達同比增長29%,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其中,出口額為880億美元,同比增長63%;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同比增長20%,均保持高速增長。貿易逆差為144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391億美元擴大5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擴大。與之相比,原油進口額不到2200億美元。
當然,集成電路與原油不同,集成電路屬于“大進大出”,很多被制造成電子產品后再次出口。不過,國內制造業旺盛的需求,其中的機會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中國企業這方面尚有欠缺。根據《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13版)》,2012年中國前十大芯片設計企業銷售額總計226.4億元人民幣,而高通2012年的營收為131.7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30億元)。也就是說,國內十大芯片設計企業的總產值還不到高通這一家公司的三分之一。
集成電路產業是技術和資金雙密集型企業,資金和規模是其競爭的兩個核心要素。長期研究半導體行業的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目前國內共有60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按照年營收主要可分為五個梯隊:10億美元以上、1億~10億美元、5000萬~1億美元、2000萬~5000萬美元、2000萬美元以下。其中,年營收達到或接近10億美元的僅有海思、展訊通信兩家,它們在移動處理器、基帶芯片等領域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而其他企業,“向上突破有很大難度”。
或許正是看到國內相關企業規模上的弱勢,去年12月,工信部發布公告,成立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300億元,將重點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并有消息稱國家正在醞釀更大規模的“每年千億”計劃;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產業發展”,IC產業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但是,資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好鋼是否被用在了刀刃上。
瑞芯微的案例可見一斑。在深圳的平板OEM行業,全志和瑞芯微兩家國產芯片商市場份額較大: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2013年全志全年出貨量達到了4600萬,瑞芯微出貨量達到了4000萬。
但是,在國內資本市場,IPO的條件相對苛刻,瑞芯微的前三年營收體量、盈利能力等方面難以達到IPO要求,進一步發展也缺乏投入能力;而即使上市,或許面對人們的質疑也是另一種壓力。
這方面,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或許可以借鑒。在過去10年中,我國液晶面板已經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到了全球10%左右的份額。然而,液晶面板的龍頭企業京東方一直以來大筆的投資和波動的業績,一直遭人質疑。
而國內集成電路,更面臨品牌的壓力,更多依賴“白牌”產品出貨,難以進入高端市場。
“一般來說,芯片公司的營業額達到5億美元之后,如果要再繼續做大,光靠自身很難,需要通過并購來發展。”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潘九堂表示。
過去幾年,全球通信芯片市場的整合不斷出現,英特爾以14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無線業務,Marvell用6億美元收購英特爾通信處理器業務,意法半導體以15億美元收購恩智浦無線業務。芯片設計巨頭高通更是動作頻頻,這兩年先后收購了WiFi芯片供應商Atheros、電源管理解決方案領域的領先供應商SummitMicroelectronics、無晶圓廠MEMS顯示器新創公司Pixtronix等。
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和并購環境,或許是國內成長中的企業所渴求的,這或許比簡單的“千億基金”投入更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