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美國、歐洲、日本紛紛掀起了再工業化浪潮,重振制造業成為他們一致的目標。今年7月以來,美國制造業產出全面上升,產能利用率觸及到2008年2月以來的最高位,汽車生產也創下了五年來的最大增幅。制造業全面走強,暗示著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動能反彈之勢仍在持續。
在中國,中央高層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判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顯示出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2014年以來1-7月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信貸數據和社會融資規模令“我伙呆”,加強定向調控穩增長成為全局任務。習近平自201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考察以來,分別在兩院院士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等重大場合公開提出重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該戰略強調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求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調整,壓縮產能過剩,減少低效供給,增加有效需求,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和經濟轉型的基礎。顯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是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最近召開的中國能源峰會上指出。而提升產業質量,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也是成為制造強國的關鍵。2013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始實施《工業強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4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連同中國工程院開始起草《中國制造2025》計劃,其目標就是要促進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其實,成為制造業強國,不僅是要規模領先,更重要的是培育優秀的人才,形成強健的產業文化。德國的制造業能夠成為全球膜拜的典型,關鍵就在于此。德國制造業的眾多家族企業世代傳承,企業的技術工人追求“鬼之藝,匠之氣”的制造精神,它們熱愛制造文化,愿意在一個狹小的領域里精耕細作一輩子,成為能工巧匠。德國的雙軌制教育讓大部分國民從學生時代起就能夠接受職業技能的教育,它們在企業中接觸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實踐中體會制造的奧妙和美感,在集體中感受制造文化領會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說,正是這種重視制造技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奠定了德國制造業強盛的基礎,正是在這種教育中熏陶出來的熱愛制造的文化成為了德國制造業的精神支柱。
而在當前,在制造業領域,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的一系列的技術群正在發生融合變化,整個制造業都面臨著一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