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任務計劃于今年12月實施,實現我國航天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備受外界矚目的我國自主研制月球車,將首次實現與月球的零距離接觸。
據了解,月球表面巡視的3個月中,月球車將依靠各種先進設備對月表進行三維光學成像、紅外光譜分析,開展月壤厚度和結構的科學探測,對月表物質主要元素進行現場分析。它傳回來的數據,將幫助人們更直接、更準確地了解神秘的月亮。
核心關注
我國月球車140公斤壽命3個月
“月球軟著陸器通過反推火箭緩沖,在月面上徐徐降落,艙門打開,自動彈出斜梯。月球車緩舒展開蜷縮的身體,調整好姿態,走出艙門,滑下斜梯,開始漫步月球……”
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這樣描述中國月球車將來登臨月球的場景。
將隨嫦娥三號探月的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月球車為三軸六輪結構,設計質量140公斤,壽命為3個月,可在月球上3公里范圍內連續行走10公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丁希侖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月球上它將實現自動導航和選擇路線,自動拐彎、爬坡、避障等功能,然后自己或經著陸器把數據傳輸回地球。
測月雷達將首次實測月壤月巖
頭頂定向天線,腳踩“風火輪”,兩側伸出太陽能帆板,身后“背著”導航及全景相機,“肚子”里還裝著紅外成像光譜儀、避障相機、機械臂、激光點陣器……
雖被稱為月球車,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探月機器人。丁希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月球車底部安裝有一臺測月雷達,將在國際上首次實測1到30米深的月壤厚度以及1到3000米深度的月殼巖石結構。 此外它還有一條機械臂,能在月壤、月巖中勘探取樣,供現場檢測。
月球表面松軟,崎嶇不平,障礙物多,月球車在月面巡視時采取自主導航和地面遙控的組合模式。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介紹,月球車的導航相機等設備能夠對月面環境和障礙進行感知和識別,然后對巡視的路徑進行規劃。
“包裹式睡眠”應對14天長夜考驗
月球晝夜間隔大約相當于地球上的14天,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高達130—150攝氏度,夜間可下降到零下160—零下180攝氏度。“長夜難熬”是月球車必須面對的考驗。
為解決這一問題,技術人員為月球車設計了可以伸縮的太陽能帆板,白天發電時展開,夜晚則收起來,“正好將儀器設備包在里面”。這種“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證儀器不會失溫,保障各種儀器不被凍壞,并且有剩余電力在月球上的第二天早晨“自主醒來”,展開太陽能帆板迎接新一天的陽光。此外,白天時,帆板還可以調整角度,避免被陽光照射得太熱。
對話專家
40年,月球車的“前世今生”
科技日報:月球車經歷了40年的發展,有哪些技術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