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年輕教師的奇思妙想
盡管觸摸屏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項技術總是給人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可很少有人知道,最初發明這項技術的美國人塞繆爾·赫斯特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大學教師。
1971年,赫斯特還是肯塔基大學研究基金會的一名青年教師。當時,正好是美國戰后的嬰兒潮一代扎堆兒上大學的時候,大學里人滿為患,教師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面對堆積如山的教學工作,赫斯特決定開發一種新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他便將自家的三間地下室改造成了實驗室兼手工作坊。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他終于開發出了一款觸摸傳感器。赫斯特將其命名為“AccuTouch”,它的基本功能是通過把圖形磨具壓在感應平板上,或者用筆在感應平板上施加壓力,就能將圖像數據數字化存儲。這么看起來,這個東西更像是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常見的繪圖板。但這項發明卻實實在在地為后來透明觸摸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年后,塞繆爾·赫斯特終于研制出了真正意義上的透明觸摸屏。當年的美國《工業研究》雜志就把觸摸屏技術評為“最重要的100項新技術產品”之一。此后不久,塞繆爾·赫斯特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和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不斷完善這項技術。
首先引起美國軍方的興趣
觸摸屏技術最早引來的是美國軍方的注意。軍方為什么會對觸摸屏如此感興趣呢?原來,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國軍方就致力于研究利用計算機技術提高武器火控系統的精度。但是,當時的電子計算機普遍存在體積龐大、系統復雜等缺陷,要把它裝到飛機、坦克和軍艦上去,就必須實現計算機系統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而觸摸屏實現了計算機輸入與輸出系統的一體化,使計算機系統得以簡化,有效提高了計算機火控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因而,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觸摸屏技術幾乎被軍方徹底壟斷。
直到1982年,赫斯特的公司在美國舉辦的一次科技展會上展出了33臺安裝了觸摸屏的電視機,平民百姓才第一次親手“摸”到神奇的觸摸屏。不過,對于電視這樣的單向媒體而言,觸摸屏顯得昂貴而多余。觸摸屏要真正走入普通大眾的生活,還有漫長的商業化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