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玲、李大朋(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空域為依托,航空器為主要載體,涵蓋載人、載貨等各種低空飛行活動的綜合經濟形態。近年來,我國持續在空域、行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傳統通用航空、無人機產業為代表的低空經濟實現較快發展。根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為5059.5億元,增速達33.8%,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具有產業鏈條長、應用場景復雜、使用主體多元、涉及部門和領域多等特點,呈現出明顯的新質生產力特征,發展空間廣闊。首先,基礎設施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前提。發展低空經濟需對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和網絡化改造,包括滿足不同運行場景的機場、起降點和維修站等地面設施網,系統完備的通信、導航、氣象、監測等低空信息保障網,以及具備全域數據共享能力的低空飛行服務網。其次,研發制造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低空經濟既依賴各種有人駕駛航空器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研發和制造,也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從低空經濟產業鏈來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低空制造和低空保障、下游應用場景都需要以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為支撐。最后,應用場景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動力。低空經濟不僅限于航空運輸領域,還涵蓋文化旅游、交通物流、應急救援、農業工業生產等多業態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應用場景將推動低空經濟走進千家萬戶、賦能各行各業。
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傳統民航管理體系帶來挑戰。從管理主體看,傳統民航管理主體為民航管理部門和空域管理部門,低空經濟管理主體則更為廣泛,涉及工業和信息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需優化協同各部門監管職責。從管理對象看,傳統民航管理對象主要是公共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企業,低空經濟的參與主體更加多樣化,涵蓋低空智能制造、低空服務等相關行業,管理對象范圍更廣、產業鏈條更長。從管理內容看,傳統民航管理內容主要是航空運輸安全,低空經濟管理則涵蓋更為多樣的產品和更為復雜的應用場景,兼顧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國家安全。
民航等相關部門圍繞機場建設、準入管理、服務保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改革創新舉措,在硬件、技術、制度方面,對低空經濟發展形成了有效支撐。未來,可考慮在航空器適航審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安全監管等方面著力,持續推進低空經濟健康發展。
一是推進民航全行業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空域分類管理落地實施,保障低空飛行安全有序高效,提高低空空域資源利用率,以適應差異化、多樣性的低空經濟產品和運行場景。落實好《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健全完善無人駕駛航空器綜合管理平臺功能,協調相關方面共同加強低空飛行活動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二是滿足低空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新需求。進一步完善通用機場建設和運行標準,推動通用機場和臨時起降點建設,優化布局低空交通網絡,完善基于安全風險的分級分類審定方法,提升適航審定能力,優化航空器適航標準、審定模式與技術,加強無人機適航審定體系和能力的建設。
三是在更大范圍協調低空經濟監管職責與資源。建立低空經濟央地議事協調機構,協調各部門、各層級的監管資源,迭代升級低空飛行的安全監管體系。針對未來低空運行態勢,完善運輸航空、通用航空、無人駕駛航空等融合運行場景下各類飛行活動的安全運行規則、標準以及相關監管政策,進一步提升安全監管效能。
四是健全低空經濟產業標準體系。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關標準對接低空經濟領域,并融入低空基礎設施、低空制造和低空飛行活動管理,一體化推進完善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加快健全飛行操作規程、應急響應標準、飛行員培訓和認證標準,以及低空交通管理方面的管制流程、信號傳輸、數據處理等標準,特別是跨航空、通信、信息技術、地理信息等領域的協同標準,促進產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