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工業4.0提出以后,很多ICT技術被引入到OT中,為了與越來越先進開放的IT世界融合,工業自動化領域必須解開束縛,打破“各自為政”的壁壘,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創新和變革。
在施耐德電氣2023年創新峰會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表示,“工業轉型的下一步是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融合能源、自動化和軟件這三大因素,并貫穿企業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從單個工廠到整個產業鏈,與生態伙伴攜手共赴開放、高效與韌性、可持續、以人為本的未來工業。”
基于最新標準,推出開放自動化平臺
其實開放自動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93年,國際電工委(IEC)就制定了用于統一PLC、DCS、IPC、CNC和SCADA編程系統的國際標準IEC 61131-3,為工業自動化走向開放奠定了基礎,如今這一標準已經在大量工業控制場合得到廣泛應用。
但IEC 61131-3標準適合單機運行,要實現分布式控制的設計不僅工作量大,還需要大量的手動修改,難以滿足當下日益復雜的工業系統的要求。為了實現可復用、可移植和可操作的需求,IEC開發了面向分布式控制系統的標準IEC 61499。
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區業務市場總監楊航認為,從IEC61311標準到IEC61499標準,是技術趨勢的必然結果,到了這個節點我們就需要做出變化。這是一個國際技術聯盟的共同努力,施耐德電氣也愿意擔當其中一個推動者。
施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區業務市場總監楊航
“我們正在業界積極推動IEC61499的使用,并在2020年推出了基于IEC61499標準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通過軟硬件解耦,突破現有系統限制,讓IT/OT真正融合,推動工業自動化產品也能像IT產品那樣‘即插即用’。平臺是敏捷開發的方式,每年都會有兩個以上版本的更新發布,目前已迭代至V23.0版本。”
說到新版本,楊航介紹,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V23.0版進一步擴展為集離散、混合和流程工業運營操作于一體的統一控制軟件平臺。具體有四大更新,第一,強化與AVEVA系統平臺融合,可復用現有應用圖形,加快系統設計。第二,增加用于程序自動化邏輯設計的圖形化界面編輯器,提升運營效率。第三,開放自動化人機界面(HMI)和歸檔功能,兼容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統,支持跨系統靈活部署。第四,簡化并減少35%的工程組態工作量。
楊航透露,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推出近3年來,收到了全球各個行業總包商、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和最終用戶的積極反饋。目前在食品飲料、物流、水務及環保公用事業、海水淡化等行業獲得了廣泛運用,幫助客戶提升了業務靈活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專注冷鏈物流和倉儲的國內企業京科倫為例,企業借助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更高效地分析、編輯或更新系統,滿足了客戶對服務靈活性的需求。調試時間縮短30%,產能得到切實提升。
位于上海的施耐德電氣智慧物流中心部署EcoStruxure 開放自動化平臺后,輸電線路在面臨不斷變化的運輸要求時能實現更容易、更經濟的調整。故障識別和排查速度提升至原來的四倍,錯誤率減少了45%,吞吐量提升5.3%。
在“開放性”之外,施耐德電氣認為,未來的工業自動化還將更加“以軟件為中心”。
以軟件為中心,讓工業自動化系統更智能
未來工業需要一種數字化思維方式,而軟件和數據是其中的關鍵。
以軟件為中心,即軟件定義,就是用軟件去定義系統的功能,用軟件給硬件賦能,實現系統運行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最大化。本質就是在硬件資源數字化、標準化的基礎上,實現應用軟件與硬件的深度融合,推動應用軟件向個性化方向發展、硬件資源向標準化方向發展、系統功能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以軟件為中心的自動化系統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靈活性,提升工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前景。楊航說,越來越多的設備開始以軟件為中心,在提高性能的同時支持遠程操作和服務。
他指出,現在廠商間的差異已經慢慢集中在邊緣計算層和軟件層,這打破了廠商之間的壁壘,只要符合標準,就可以用同一套軟件去驅動不同廠商的硬件運行。當然,這還是一個新技術,尤其是軟件方面,大家算法不同,有快有慢,需要很多場景去試驗。
比如說,在管廊、隧道這樣相對簡單的應用場景中,工業自動化系統只需要具備控制風機、進風量、燈光等簡單的功能。在這類場景,開放的、以軟件為中心的優勢就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只要做好一套系統,就可以把庫或模型應用到其他場景中,實現復用,無需再重新編程,極大減少了工程量。供熱場景也是一樣的道理。
還有在分布式I/O場景中,以軟件為中心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可以節省大量硬件成本,因為硬件不一定要用PLC,用工控機就可以,計算邏輯都在軟件里,只需要算力。而且在未來,當需要采集更多的IT數據時,對算力的要求會更高,對控制的要求反倒不高。這個時候用工控機就能節省大量的PLC成本。這種方式目前已經應用到了施耐德電氣上海智慧物流中心。
本土化研發和生產,強化“中國中心”
作為一家法國企業,施耐德電氣已在中國深耕36年。在這三十多年里,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施耐德電氣將前沿技術和本土智慧充分結合,幫助中國企業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的發展。
楊航走訪過很多OEM廠商,在他看來,“現在中國的自動化控制行業百花齊放,國內的OEM廠商已經有足夠的資格來挑剔供應商,對價格、性能以及定制化的要求都很高。為了得到更多的國際份額,國內廠商走的是高性價比路線。”
除了對價格敏感,國內廠商對產品性能和定制化的要求也很高。以伺服為例,這一使用場景對精度和速度有著極高的標準,客戶需要你的速度穩定性、易用性、應變性、應用性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為了滿足中國本土用戶的需求,施耐德電氣持續加碼在中國的投入,建立了集技術、研發、銷售支持為一體的中國中心(China Hub),極大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強化了中國研發、中國首發。
楊航舉例說,此次在創新峰會上展示的Lexium 18伺服驅動器,就是由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研發中心根據本土需求研發設計,并在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規模化生產的。接下來我們還會推出跟Lexium 18伺服同一系列的總線、控制器產品,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逐漸完善伺服行業。
此外,施耐德電氣觀察到,數字化轉型大勢下,行業內很多人對如何做數字化其實是困惑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各不相同,有些行業工藝復雜,數據分析很困難,作為供應商單純提供軟件產品并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做出了一個決定——引入咨詢。
施耐德電氣將自身從生產到預測、管理的工業全流程業務經驗提煉出一套咨詢體系,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和本土人才資源,推出了雙碳咨詢、綠色智能制造咨詢、精益咨詢、供應鏈咨詢等服務,通過大量走訪和交流,幫助客戶去分析現狀、診斷問題,最終制定解決方案。
當下數實融合不斷加速,工業企業需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協同和共享。施耐德電氣秉承開放創新的理念,面向系統集成商合作伙伴推出了工業SI同盟全球項目,與生態伙伴共同探索創新技術,為終端客戶創造更大價值。自去年落地中國以來,已經幫助一批中國企業鏈接施耐德電氣全球資源,加速了自身數字化轉型進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