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L1到L5,你家機器人智商能排第幾?
隨著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狗的入局者越來越多,行業也更加繁榮與熱鬧。抖音上,吐槽某大廠人形機器人走路蹣跚不穩、拍攝某公司四足機器狗翻倒如智障的視頻也頗為火熱。
其實,某大廠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具備初步的“智商”,具有人工智能驅動的“語義識別引擎”和“聲音情感識別引擎”,據稱可以識別 85 種環境聲音和 45 種人類情感分類。但僅僅是走路不夠穩,就被人嘲笑是“絆倒體”、“得腦梗”,導致其智商也跟著受到懷疑。
而問題也隨著而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智能水平,究竟如何衡量?看語音語義的識別,還是走路的姿態?近日,據文匯報報道,由國內外行業組織專家共同研制、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對外發布,并宣稱是“我國首個機器人智能標準”。
該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基于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四大智能要素進行劃分,包含機器人綜合智能等級、機器人要素智能等級,將機器人智能程度從低到高按照L1(基礎型)、L2(半交互型)、L3(交互型)、L4(自主型)、L5(自適應型)分為5級。
這與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關于自動駕駛領域的“L0(無自動化)-L5(完全自動化)”的等級劃分方法恰好不謀而合。這是一種英雄所見略同嗎?機器人智力測試標準,重要在哪里?機器人智商水平測試標準,又如何引領產業發展?
給機器人“測智商”,很重要
機器有智能嗎?機器會理解嗎?機器能思考嗎?從十七世紀至今,每一次機器功能的重大突破,這問題都被翻出來問一遍,只是否定它變得愈來愈困難了。
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影響時代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預言人類有可能在2000年左右創造出具有類似人類智慧的機器,他也由此開始思考怎樣按照人類的標準測試機器人智商的課題。
圖靈認為:假如通過電傳終端與另一邊進行對話,人們無法區分那邊是機器還是人類?那么就該承認這個機器是智能的。這個測試稱為“圖靈測試”(Turning Test),圖靈的主張在認知科學上稱為功能主義。
但是,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約翰·塞爾(John Searle)在1980發表的一篇探討心智哲學的論文,卻提出了“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實驗。塞爾構造的“中文屋”,模仿圖靈測試,但繼承了萊布尼茨的思辨,考察形成這種智能的每一個構件,在這里除了唯一具有理解力的本人外,其他一切都是沒有生命的工具和機械性的操作,卻能表現出理解中文的行為,而他其實不懂得中文。所以說這行為只是一種扮演。
圖靈認為只要宏觀功能與人類的智力行為是相同的,我們可以用智能這個詞來描述這個功能。如在圍棋賽中,談的是博弈技藝高低的宏觀測試,說機器具有智能并無不可,語言對話也是如此。塞爾則強調它們內在的機制不同和有否表達真正的意向,說這中文屋僅僅是對話功能的模擬,并不具備理解這活動的能力。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塞爾將人工智能分為兩類:能夠理解自然語言,并在模仿人類行為時具有類似心理活動的機器,被稱為“強人工智能(Strong AI)”;那種只有模仿功能卻沒有思想的機器智能,被稱為“弱人工智能(Weak AI)”。他認為,“研究大腦”與“研究心智”無關,圖靈測試不足以確立心理狀態;沒有理解力或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不能說機器會思考,因此也就沒有通常意義下的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對于如何評測機器人是否擁有智慧、如何評測機器人的智力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依舊充滿爭論,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這也說明機器人智力的重要性。在未來時代,機器人不能只是做成缺乏實用價值的玩具,而要切實取代人的工作,這就意味著,具有“高智商”的機器人在各個行業都將承擔更重的責任。
也只有掌握給機器人“測智商”的方法,才能進一步促進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從而賦能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機器人智商水平測試標準,如何引領產業發展
不同類型的機器人,也有著不同的對口標準化組織,比如特種機器人對口的標準化組織是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種設備用機器人分技術委員會(SAC/ TC 591/SC 1)。但目前相關標準對機器人產業該組織成立于2021年,相對于特種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然略顯不夠。
國家層面關于機器人的標準,涉及多個層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就在機器人相關技術上,比如《GB/T 38559-2020 工業機器人力控制技術規范》對于動態力控制技術、恒力控制技術、零力控制技術、碰撞保護技術 4 種力控制應用技術及其應用條件進行了詳細規范;《GB/T 38560-2020 工業機器人的通用驅動模塊接口》則對工業機器人、驅動模塊、通信總線等術語定義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還詳細規范了通用驅動模塊的結構,如機械接口、電氣接口、通信協議接口等。
標準首先就要適應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特殊性。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2021年發布的 ISO 8373: 2021 號標準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三個大類。而我國在1997年、2013年和2020年(GB/T39405-2020)也制定過三版機器人分類標準,2020年新標準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其他應用機器人五個大類。
億歐智庫《2021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就指出,新版中國機器人分類標準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根據使用者的類別,將其分為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與國際標準不同。
億歐智庫認為,新國標能夠良好地反映服務機器人在國內的發展與商業化落地情況。當前國內服務機器人產品大都集成了多個功能模塊,能夠在部署場景下完成多種不同的工作,當前分類標準可以有效覆蓋我國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這樣的分類與我國機器人企業的現有產品的研發和落地情況較為符合,有助于對產業更精準地劃分。
此外,標準既要適應國情,也要對機器人下一步發展方向有所引導,在適應的基礎上能站位更高提供指引。
比如新國標只涉及機器人類別的劃分,而在機器人智力水平上,此前標準涉及不多。但2022年9月正式發布的新版中國機器人認證(CR)升級版在安全和電磁兼容性質量基礎上,構建技術發展型指標等級,建立涵蓋可靠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智能水平四大專業技術方向的等級認證。
此次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已被納入中國機器人認證(CR)升級版,是智能水平這一專業技術方向的細化。
據了解,機器人智能等級還基于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四大智能要素實現的基礎上進行劃分,包含機器人綜合智能等級、機器人要素智能等級。并在標準之外,推進檢測裝備建設。
為機器人確立各場景下的高階質量要求,提升應用效果,提供信任依據,拉動產業梯次升級,助力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標準與質量之間是有著相互促進關系的。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有了高標準,才能更進一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也從智力水平上確立了多種場景下的機器人高階質量要求,引導機器人從當前L2、L3為主的智力水平向更高階邁進。
在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更多新型智能機器人備受家庭和工業場景青睞。一直以來,行業也缺乏相關智力水平測試標準供用戶參考。此前機器人有關安全、電氣性能的標準體系,也不同于智能水平。
因為機器人智能水平,是一個更加多維度的概念,往往需要多種技術的融合創新。此次機器人智能水平標準的發布與細化,在為標準填補空白的同時,也為行業購買者與生產方提供了更直觀的參考,讓不同需求方,能夠在一個相對統一的評價體系中找準生產與消費的定位。
也許,目前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容,吸納更多行業組織、研究智庫與機器人企業的參與,為促進機器人行業發展共同貢獻智慧。
其實,某大廠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具備初步的“智商”,具有人工智能驅動的“語義識別引擎”和“聲音情感識別引擎”,據稱可以識別 85 種環境聲音和 45 種人類情感分類。但僅僅是走路不夠穩,就被人嘲笑是“絆倒體”、“得腦梗”,導致其智商也跟著受到懷疑。
而問題也隨著而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智能水平,究竟如何衡量?看語音語義的識別,還是走路的姿態?近日,據文匯報報道,由國內外行業組織專家共同研制、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對外發布,并宣稱是“我國首個機器人智能標準”。
該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基于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四大智能要素進行劃分,包含機器人綜合智能等級、機器人要素智能等級,將機器人智能程度從低到高按照L1(基礎型)、L2(半交互型)、L3(交互型)、L4(自主型)、L5(自適應型)分為5級。
這與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關于自動駕駛領域的“L0(無自動化)-L5(完全自動化)”的等級劃分方法恰好不謀而合。這是一種英雄所見略同嗎?機器人智力測試標準,重要在哪里?機器人智商水平測試標準,又如何引領產業發展?
給機器人“測智商”,很重要
機器有智能嗎?機器會理解嗎?機器能思考嗎?從十七世紀至今,每一次機器功能的重大突破,這問題都被翻出來問一遍,只是否定它變得愈來愈困難了。
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影響時代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預言人類有可能在2000年左右創造出具有類似人類智慧的機器,他也由此開始思考怎樣按照人類的標準測試機器人智商的課題。
圖靈認為:假如通過電傳終端與另一邊進行對話,人們無法區分那邊是機器還是人類?那么就該承認這個機器是智能的。這個測試稱為“圖靈測試”(Turning Test),圖靈的主張在認知科學上稱為功能主義。
但是,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約翰·塞爾(John Searle)在1980發表的一篇探討心智哲學的論文,卻提出了“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實驗。塞爾構造的“中文屋”,模仿圖靈測試,但繼承了萊布尼茨的思辨,考察形成這種智能的每一個構件,在這里除了唯一具有理解力的本人外,其他一切都是沒有生命的工具和機械性的操作,卻能表現出理解中文的行為,而他其實不懂得中文。所以說這行為只是一種扮演。
圖靈認為只要宏觀功能與人類的智力行為是相同的,我們可以用智能這個詞來描述這個功能。如在圍棋賽中,談的是博弈技藝高低的宏觀測試,說機器具有智能并無不可,語言對話也是如此。塞爾則強調它們內在的機制不同和有否表達真正的意向,說這中文屋僅僅是對話功能的模擬,并不具備理解這活動的能力。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塞爾將人工智能分為兩類:能夠理解自然語言,并在模仿人類行為時具有類似心理活動的機器,被稱為“強人工智能(Strong AI)”;那種只有模仿功能卻沒有思想的機器智能,被稱為“弱人工智能(Weak AI)”。他認為,“研究大腦”與“研究心智”無關,圖靈測試不足以確立心理狀態;沒有理解力或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不能說機器會思考,因此也就沒有通常意義下的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對于如何評測機器人是否擁有智慧、如何評測機器人的智力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依舊充滿爭論,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這也說明機器人智力的重要性。在未來時代,機器人不能只是做成缺乏實用價值的玩具,而要切實取代人的工作,這就意味著,具有“高智商”的機器人在各個行業都將承擔更重的責任。
也只有掌握給機器人“測智商”的方法,才能進一步促進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從而賦能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機器人智商水平測試標準,如何引領產業發展
不同類型的機器人,也有著不同的對口標準化組織,比如特種機器人對口的標準化組織是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種設備用機器人分技術委員會(SAC/ TC 591/SC 1)。但目前相關標準對機器人產業該組織成立于2021年,相對于特種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然略顯不夠。
國家層面關于機器人的標準,涉及多個層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就在機器人相關技術上,比如《GB/T 38559-2020 工業機器人力控制技術規范》對于動態力控制技術、恒力控制技術、零力控制技術、碰撞保護技術 4 種力控制應用技術及其應用條件進行了詳細規范;《GB/T 38560-2020 工業機器人的通用驅動模塊接口》則對工業機器人、驅動模塊、通信總線等術語定義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還詳細規范了通用驅動模塊的結構,如機械接口、電氣接口、通信協議接口等。
標準首先就要適應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特殊性。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2021年發布的 ISO 8373: 2021 號標準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三個大類。而我國在1997年、2013年和2020年(GB/T39405-2020)也制定過三版機器人分類標準,2020年新標準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其他應用機器人五個大類。
億歐智庫《2021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就指出,新版中國機器人分類標準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根據使用者的類別,將其分為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與國際標準不同。
億歐智庫認為,新國標能夠良好地反映服務機器人在國內的發展與商業化落地情況。當前國內服務機器人產品大都集成了多個功能模塊,能夠在部署場景下完成多種不同的工作,當前分類標準可以有效覆蓋我國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這樣的分類與我國機器人企業的現有產品的研發和落地情況較為符合,有助于對產業更精準地劃分。
此外,標準既要適應國情,也要對機器人下一步發展方向有所引導,在適應的基礎上能站位更高提供指引。
比如新國標只涉及機器人類別的劃分,而在機器人智力水平上,此前標準涉及不多。但2022年9月正式發布的新版中國機器人認證(CR)升級版在安全和電磁兼容性質量基礎上,構建技術發展型指標等級,建立涵蓋可靠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智能水平四大專業技術方向的等級認證。
此次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已被納入中國機器人認證(CR)升級版,是智能水平這一專業技術方向的細化。
據了解,機器人智能等級還基于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四大智能要素實現的基礎上進行劃分,包含機器人綜合智能等級、機器人要素智能等級。并在標準之外,推進檢測裝備建設。
為機器人確立各場景下的高階質量要求,提升應用效果,提供信任依據,拉動產業梯次升級,助力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標準與質量之間是有著相互促進關系的。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有了高標準,才能更進一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也從智力水平上確立了多種場景下的機器人高階質量要求,引導機器人從當前L2、L3為主的智力水平向更高階邁進。
在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更多新型智能機器人備受家庭和工業場景青睞。一直以來,行業也缺乏相關智力水平測試標準供用戶參考。此前機器人有關安全、電氣性能的標準體系,也不同于智能水平。
因為機器人智能水平,是一個更加多維度的概念,往往需要多種技術的融合創新。此次機器人智能水平標準的發布與細化,在為標準填補空白的同時,也為行業購買者與生產方提供了更直觀的參考,讓不同需求方,能夠在一個相對統一的評價體系中找準生產與消費的定位。
也許,目前八家行業組織共同發布的機器人智能等級標準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容,吸納更多行業組織、研究智庫與機器人企業的參與,為促進機器人行業發展共同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