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恩施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個地級行政單位,2021年GDP為1302億元人民幣,而2021年蘇州昆山縣的GDP為4748億元山清水
恩施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個地級行政單位,2021年GDP為1302億元人民幣,而2021年蘇州昆山縣的GDP為4748億元——山清水秀,風景絕佳,但顯然,恩施并不是一個以經濟發展見長的地方。
高中時候,我們班上就有幾位恩施來的同學,其中有一位來自來鳳縣的小哥說過:當年他們過年回老家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王家墩坐支線飛機到恩施機場,另一種就是坐長途汽車,走那些狹窄險峻、事故多發的盤山公路。
前幾年我從武漢坐動車去成都,卻恰好就經過了恩施和利川兩個車站,當時的我就想到了兩個事情:一個是恩施這里風景真不錯,到處都是外面看不到的青山綠水,二是原來從武漢到恩施坐動車這么方便,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局面了。
最近又看了一些相關的東西,幾年前的事情再次浮現眼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農村的幾個小故事,窺探一下到底是什么改變了中國農村的面貌。
01 光伏的特殊打開方式
知乎上有個問題“中國做過哪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排名最高的答案和光伏有關。(該知乎回答原作者為@廟祝lord)
青海省海南州的共和縣有一個叫塔拉灘的地方。這個地方干燥少雨,還因為是高原地區,導致空氣稀薄,日照強烈,所以太陽能資源非常充足。
更重要的是,這個地方地廣人稀,出了城就是無人區,所以人們可以在這里建造超大型的光伏電站。果不其然,2013年,黃河水電公司在這個地方建設了一個面積高達54平方公里的光伏發電站,鋪設了550多萬塊太陽能板。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來了。
早在前期,工作人員擔心戈壁灘上的碎石被風吹起砸壞光伏板,所以預先播下了許多牧草種子。在頭頂光伏板的蔭蔽之下,這些草種躲過了過于強烈的陽光暴曬,躲過了戈壁灘的風沙,甚至定期清洗光伏板時候流在地上的水也成了這些牧草的“定期澆灌”。
而且,由于光伏板的蔭蔽,蒸發量大大減少,光伏板下土壤的涵水性能大大加強了。
僅用了一年時間,這些草就長到了足以蓋住光伏板的程度。秋冬季節,這些高高的干草又成了火災的隱患。
于是,工作人員被迫引進了“基于動物學的智能自適應除草單元”來解決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放羊進來吃草。
再后來,黃河水電公司直接和當地的牧民合作了起來——十里八鄉,就只有光伏電站里水草豐美,村民可以直接帶羊進來吃草,羊吃不到的地方,牧民幫忙割草,順帶掙點外快。
于是,一個“光伏+養殖+扶貧+環境改善”的四位一體良性循環就成了。
說實話,這個事情并不復雜,也難說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局長始終相信一句話:一件事情如果發生了一次,那么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可能已經發生了一萬次。
于是,為了了解各地光伏項目給農村帶來的影響,我又多查了一些資料,旋即大受震撼。
平時我們提起光伏,大多數想起的都是發電。但實際上,光伏已經成為了國內農村地區重要的“改造支點”——以光伏項目為原點,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策劃不同的項目,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改變農村面貌。
之前我說了,光伏電站最好是在人煙稀少的荒原上修建。但中國的地理和人口情況并不允許我們那么任性——所以,中國的電力企業必須想點別的方法來盡可能多地鋪設光伏板。
在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的東部地區,有什么地方既能大面積鋪設光伏板,同時還不影響土地使用呢?
答案是:水上。東部地區的荒灘、洼地、池塘,成了光伏電站的優先選擇。
江蘇寶應、廣東陽江、湖北赤壁……在這些水網密布、河湖縱橫的南方地帶,很多地方都在搞“漁光互補”項目:電力公司租用魚塘上方的空間鋪設光伏板,每年向農民繳納租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光伏板也減少了光照,抑制了水藻繁殖,有利于魚群成長。
國內光伏產業的幾個大玩家——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他們早就已經把這個領域玩兒明白了。隆基和正泰甚至已經開發出了一套成熟的一站式“漁光互補一體化方案”了。
除了“漁光互補”,很多地方也抓住光伏板投下的陰影大做文章——沒有陽光?不怕!我就是要陰涼的地方!來人,全給我種上菌子和草藥。
庫布齊沙漠里的光伏電站,表面上是電站,實際上是一個草藥種植園,光伏板底下種植的全都是甘草之類的中草藥。廣東梅州的光伏電站,表面上是電站,實際上是養菌場,當地人在光伏板下面搭建防水棚,在棚子里養的是售價堪比牛羊肉的雞樅菌。
事實上,光伏產業的觸手已經遍及了中國的農村,成為了中國農村經濟生活里不大不小的一路諸侯——前兩年頗為猖狂的各種光伏項目詐騙案就是旁證——換個思路看,如果不是光伏項目足夠普及,如果不是真的有很多人靠著光伏改善生活,這些騙子哪有機會拉大旗作虎皮乘虛而入?
2021年2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文件提出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啟動“千鄉萬村沐光”行動。在多重政策牽引之下,業界正積極探索戶用光伏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
顯然,光伏已經成為了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新支點。
02 “核能下鄉”
光伏之外,還有其他的技術在農村地區發光發熱。
比光伏打開方式更奇妙的,是“核能下鄉”
雖然這項技術已經不算什么新技術了,但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的我還是有點受到震撼。畢竟,素來以“面朝黃土背朝天”形象示人的中國農民,其實背地里早就已經用上電子加速器了。
這種事情誰聽了都繃不住。
“核能下鄉”這個事情,發生在廣西。
眾所周知,廣西是瓜果大省,前一段時間我們的CEO去廣西開會,還專門給公司同事們寄回來幾大箱子荔枝。然而,做瓜果生意的人通常都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保鮮。
雖然在現代社會,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之下,“保鮮”不算什么難事,但凡事都是有成本的。
農民伯伯們采摘的100公斤的瓜果,交到當地采購商手中大概就只有98公斤能賣出去——在這個運輸過程里,損耗率大約是2%。
而當地采購商把這98公斤水果運到銷售地一級經銷商手中的時,會發生8%的損耗,一級經銷商賣給二級經銷商時候,會發生4%的損耗,二級經銷商賣給最后終端商的時候,會發生5%的損耗。在終端商的門店里,由于受到客流量等因素的影響,最后會有8%的損耗。
層層計算下來,農民伯伯采摘的100公斤瓜果,擺在消費者面前的時候就只有75公斤了。而在這個鏈路中,每一個環節都會加價,農民手上價值100元的瓜果,最后交給消費者的價格則可能高達229元。
中國是全球第一水果生產大國,但中國的水果損耗程度也同樣高得驚人。西方國家全流程的損耗率已經做到了不足2%,我們的損耗率卻高達20%乃至以上,每年要損失4000億元人民幣。
靠什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核物理是其中的一個答案。
2020年,廣西百色,本來在當地負責修建風電項目中廣核集團響應要求,在當地設立了一個輻照保鮮站。
輻照保鮮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電子加速器形成的電子束或者用鈷60之類的放射源來照射瓜果等農產品,利用輻射殺死瓜果之中的病菌、蟲卵,從而在根本上延長瓜果產品的保質期,達到保鮮的目的。
以紅心獼猴桃為例,原先所使用的傳統冷藏技術只能讓紅心獼猴桃有40天的保鮮期。引入輻照技術之后,由于從根本上消滅了腐敗變質的“罪魁禍首”,保鮮期被延長到了100天。
農產品銷售是有季節性的,獼猴桃消費的旺季在每年的8月底。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廣西的紅心獼猴桃因為有超長的保鮮期,所以能實現“錯峰銷售”——等別的地方的獼猴桃都賣完了,廣西的獼猴桃再趁機殺入市場賺個痛快。
其實,中廣核在當地本來是搞風電項目的,輻照保鮮站只是順手幫忙。在風電項目上,中廣核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廣核的組織下,當地63個村子集資3700多萬參與了風電項目。于是乎,農民伯伯們每年就可以從風力發電賺的錢里拿分紅了。
你說萬一風電項目沒賺錢咋辦?
不用擔心,人家早就談好了——如果風電項目某年沒有賺錢,村民們依舊可以拿到保底的分紅——就是一個拿多拿少的問題。
03 賽博新農村
其實,在上文介紹瓜果產業的那段話里有一個很嚴重的bug——層層疊疊的加價,最后買單的人是消費者,而農民伯伯們并不能賺到更多的錢,因為差價都被中間商給賺走了。
蔬菜的情況更恐怖,消費者面對的零售價格是菜田收購價的2-3倍,流通成本占了蔬菜價格50%-60%,對農民來說,這是“賤賣”了,可對消費者來說這就是“貴賣”了。
電子束殺菌也好,100天保鮮期也罷,這些都是好技術,但并不能保證農民伯伯賺到錢——農民伯伯們拿的永遠是當地采購商給的錢,并不能直接賺到消費者的錢。
這就是消費品渠道的恐怖之處,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永遠隔著千山萬水。
真的不是廣告。。。
但實際上,在當今中國,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農產品銷售之所以會遇到這種問題,原因無非三點:一個散戶多,沒有什么議價權;一個是環節多,層層加碼;一個是不專業,基層農產品物流都是自營的,不存在什么冷鏈物流體系。
但當代中國其實有著能完美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電商體系。
散戶多?那就把散戶都集中在電商平臺上。環節多?那就通過直播電商讓消費者和農民伯伯在線激情砍價。不專業?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順豐?
從幾年前開始,電商平臺就開始積極推動助農計劃了。
淘寶利用自己在直播帶貨上的優勢,在各個農產品原產地建立村播基地,讓農民直面消費者參與銷售環節,真正實現了“雙向奔赴”,隔著手機體驗小時候在菜市場看媽媽和菜販砍價的感覺。
拼多多就更厲害了。眾所周知,農產品市場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是散戶,大江南北千千萬萬個農民伯伯面對著長城內外萬萬千千個消費者。但對做拼單起家的拼多多來說,這都不叫事兒——拼多多直接把拼單模式放在農產品銷售上,把原來一盤散沙似的局面整合成了一個個相對大的訂單。
舉個例子來說,在傳統模式下,像是雪蓮果這種小眾小規模產品根本沒辦法進物流車隊,更別提在終端銷售了。但現在,在電商體系的幫助下,種植雪蓮果的農戶直接找快遞打包發貨就ok了。
一直都在農村市場上有很高地位的快手也做的很棒。快手的“幸福鄉村帶頭人”項目做的事情就是在全國鄉村里挖掘“種子選手”,給他們提供商業、管理培訓,然后結合當地的情況把他們打造成為短視頻網紅,然后回到快手熟悉的網紅賽道上,讓他們在農產品市場上發揮力量。
快手上有個叫“俊山農業(羅拉快跑)”的用戶,來自河南安陽,他做的也很強。“俊山農業(羅拉快跑)”在全國各地挖掘了很多水果供應商,直接解決了水果的季節問題。他還和全國各地的農戶合作,給農戶提供果苗,然后等到果子成熟之后回購果實。
除了解決了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的農產品銷售問題,互聯網在很多其他的方面也改變了中國農村。
在抖音上,有個叫“小周說農資”的號,粉絲155萬。他的主理人叫周昌南,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每天都在抖音上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講解各種農業技術技巧,上到回鄉創業經驗分享,下到如何處理地下害蟲都有涉及。
事實上,在互聯網的組織下,中國農村的農民們正在以空前的速度邁向“專業化”——無數的app開發者都把目光瞄準了農村市場。
農查查app幫農民提供農藥肥料種子的查詢服務,一畝田app成了移動端用戶最多的專業農業電商平臺,惠農網app則幫助農民在全國范圍內查找農產品賣家,及時同步市場行情。農管家app則走專業路線,直接提供農業專家、農技師、一線專家的咨詢服務。
04 為什么中國的農村會變好?
“鄉村振興”是中國決策層的戰略之一。在中國,這意味著我們將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實現這個戰略。
在我看來,鄉村振興的實現,其實需要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來共同創造。
之前我們說了這么多互聯網企業幫助農民致富的案例,但問題是:為什么中國的農民可以享受互聯網助農服務?
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國有運營商們把基站修到了最荒野的地方。
局長之前在澳洲留學,出城一個小時后的荒郊野外是絕對沒有手機信號的。歐美運營商很多都是私營企業,沒有義務和立場去荒山野嶺修基站,但我們不同,我們的運營商都是國企。就算我們平時再怎么吐槽他們的服務和自費,但不得不說,他們是真的把基站修到了中國最偏遠的農村旁邊。
為什么國家好像不要錢一樣地修鐵路、修公路、建基站、修電網?還不是希望即便是最最偏遠的農村也能夠有足夠好的基礎設施,有朝一日能抓住一個翻身的機會。
當基礎設施完備,當山村里也能連上手機寬帶,就輪到互聯網和物流企業大顯身手了。
如果我們沒有漫山遍野的基站,如果我們沒有發達的互聯網產業,農民伯伯拿什么去直播賣水果?
另外,我還認為:中國農村面貌的改善根本原因是中國生產力提高了。
中國為什么能搞“漁光互補”、“牧光互補”、“農光互補”?還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器件生產國?
為啥百色地區的農民可以擁有輻照保鮮站?因為他們背后是中廣核啊。
要知道,中廣核本身就是一個專注于核電,同時發展各種新能源的特大型國有企業。“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就是中廣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聯合開發的——對于這樣一個在世界核電圈子里都響當當的企業,搞幾個電子加速器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全球第一的光伏,全球第一風電,全球第二核電,全球唯二的互聯網超級大國,全球最強制造大國——沒有這些東西,也就沒有農村光伏和“核能下鄉”。
設想一下,如果中國的光伏板依賴于進口,且不說外商是否愿意配合官方的行動,單就是進口光伏板的價格,就足以掐斷我們在全國各地到處利用光伏來發展農村經濟的策略。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負面的事情。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處于真空中的計劃,而是一個需要在現實世界里實現的戰略。而現實世界,往往意味著人和人、地區和地區之間的差異,意味著露骨的的利益爭奪和不體面的錙銖必較——我們奔向“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必然會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
局長的一位好朋友,老家在山西農村。據他所說,為了改善農村衛生狀況,他們當地曾經搞過一次“廁所改造”。簡單來說就是拆除原先的農村旱廁,重新修建帶有馬桶的現代化廁所。
工程很順利,體驗也不錯,很快,村子里的每家每戶都在院子里有了嶄新干凈的廁所。但大家沒想到的是,雖然這些廁所很干凈,但這些廁所是真的不抗凍——冬季來臨,這些修在院子里的廁所里并沒有暖氣,馬桶一整個都給凍住了,以至于每次執行“水平轟炸”任務之前都要準備一壺熱水。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案例也反映出了“鄉村振興”的難點所在——“鄉村振興”不是宏大的敘事,“鄉村振興”是種種細枝末節的操作。
尾聲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荒原上寒風凜冽,正是最寒冷的時候。天空中一道閃光劃過,嫦娥五號返回器從天而降,攜帶者從月球上采集來的樣品安全著陸。
中國科研機構對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樣本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而最廣為公眾所知的評價是:月壤不能種菜。
強大的技術在中國落地后卻結出了最樸實的果實,中國人果然善于用最硬核的技術,做最樸素的事情。
圖片來源于網絡
高中時候,我們班上就有幾位恩施來的同學,其中有一位來自來鳳縣的小哥說過:當年他們過年回老家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王家墩坐支線飛機到恩施機場,另一種就是坐長途汽車,走那些狹窄險峻、事故多發的盤山公路。
前幾年我從武漢坐動車去成都,卻恰好就經過了恩施和利川兩個車站,當時的我就想到了兩個事情:一個是恩施這里風景真不錯,到處都是外面看不到的青山綠水,二是原來從武漢到恩施坐動車這么方便,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局面了。
最近又看了一些相關的東西,幾年前的事情再次浮現眼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農村的幾個小故事,窺探一下到底是什么改變了中國農村的面貌。
01 光伏的特殊打開方式
知乎上有個問題“中國做過哪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排名最高的答案和光伏有關。(該知乎回答原作者為@廟祝lord)
青海省海南州的共和縣有一個叫塔拉灘的地方。這個地方干燥少雨,還因為是高原地區,導致空氣稀薄,日照強烈,所以太陽能資源非常充足。
更重要的是,這個地方地廣人稀,出了城就是無人區,所以人們可以在這里建造超大型的光伏電站。果不其然,2013年,黃河水電公司在這個地方建設了一個面積高達54平方公里的光伏發電站,鋪設了550多萬塊太陽能板。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來了。
早在前期,工作人員擔心戈壁灘上的碎石被風吹起砸壞光伏板,所以預先播下了許多牧草種子。在頭頂光伏板的蔭蔽之下,這些草種躲過了過于強烈的陽光暴曬,躲過了戈壁灘的風沙,甚至定期清洗光伏板時候流在地上的水也成了這些牧草的“定期澆灌”。
而且,由于光伏板的蔭蔽,蒸發量大大減少,光伏板下土壤的涵水性能大大加強了。
僅用了一年時間,這些草就長到了足以蓋住光伏板的程度。秋冬季節,這些高高的干草又成了火災的隱患。
于是,工作人員被迫引進了“基于動物學的智能自適應除草單元”來解決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放羊進來吃草。
再后來,黃河水電公司直接和當地的牧民合作了起來——十里八鄉,就只有光伏電站里水草豐美,村民可以直接帶羊進來吃草,羊吃不到的地方,牧民幫忙割草,順帶掙點外快。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于是,一個“光伏+養殖+扶貧+環境改善”的四位一體良性循環就成了。
說實話,這個事情并不復雜,也難說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局長始終相信一句話:一件事情如果發生了一次,那么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可能已經發生了一萬次。
于是,為了了解各地光伏項目給農村帶來的影響,我又多查了一些資料,旋即大受震撼。
平時我們提起光伏,大多數想起的都是發電。但實際上,光伏已經成為了國內農村地區重要的“改造支點”——以光伏項目為原點,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策劃不同的項目,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改變農村面貌。
之前我說了,光伏電站最好是在人煙稀少的荒原上修建。但中國的地理和人口情況并不允許我們那么任性——所以,中國的電力企業必須想點別的方法來盡可能多地鋪設光伏板。
在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的東部地區,有什么地方既能大面積鋪設光伏板,同時還不影響土地使用呢?
答案是:水上。東部地區的荒灘、洼地、池塘,成了光伏電站的優先選擇。
江蘇寶應、廣東陽江、湖北赤壁……在這些水網密布、河湖縱橫的南方地帶,很多地方都在搞“漁光互補”項目:電力公司租用魚塘上方的空間鋪設光伏板,每年向農民繳納租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光伏板也減少了光照,抑制了水藻繁殖,有利于魚群成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內光伏產業的幾個大玩家——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他們早就已經把這個領域玩兒明白了。隆基和正泰甚至已經開發出了一套成熟的一站式“漁光互補一體化方案”了。
除了“漁光互補”,很多地方也抓住光伏板投下的陰影大做文章——沒有陽光?不怕!我就是要陰涼的地方!來人,全給我種上菌子和草藥。
庫布齊沙漠里的光伏電站,表面上是電站,實際上是一個草藥種植園,光伏板底下種植的全都是甘草之類的中草藥。廣東梅州的光伏電站,表面上是電站,實際上是養菌場,當地人在光伏板下面搭建防水棚,在棚子里養的是售價堪比牛羊肉的雞樅菌。
庫布齊沙漠光伏電站,圖片來源于網絡
事實上,光伏產業的觸手已經遍及了中國的農村,成為了中國農村經濟生活里不大不小的一路諸侯——前兩年頗為猖狂的各種光伏項目詐騙案就是旁證——換個思路看,如果不是光伏項目足夠普及,如果不是真的有很多人靠著光伏改善生活,這些騙子哪有機會拉大旗作虎皮乘虛而入?
2021年2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文件提出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啟動“千鄉萬村沐光”行動。在多重政策牽引之下,業界正積極探索戶用光伏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
顯然,光伏已經成為了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新支點。
02 “核能下鄉”
光伏之外,還有其他的技術在農村地區發光發熱。
比光伏打開方式更奇妙的,是“核能下鄉”
雖然這項技術已經不算什么新技術了,但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的我還是有點受到震撼。畢竟,素來以“面朝黃土背朝天”形象示人的中國農民,其實背地里早就已經用上電子加速器了。
這種事情誰聽了都繃不住。
“核能下鄉”這個事情,發生在廣西。
眾所周知,廣西是瓜果大省,前一段時間我們的CEO去廣西開會,還專門給公司同事們寄回來幾大箱子荔枝。然而,做瓜果生意的人通常都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保鮮。
雖然在現代社會,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之下,“保鮮”不算什么難事,但凡事都是有成本的。
農民伯伯們采摘的100公斤的瓜果,交到當地采購商手中大概就只有98公斤能賣出去——在這個運輸過程里,損耗率大約是2%。
而當地采購商把這98公斤水果運到銷售地一級經銷商手中的時,會發生8%的損耗,一級經銷商賣給二級經銷商時候,會發生4%的損耗,二級經銷商賣給最后終端商的時候,會發生5%的損耗。在終端商的門店里,由于受到客流量等因素的影響,最后會有8%的損耗。
層層計算下來,農民伯伯采摘的100公斤瓜果,擺在消費者面前的時候就只有75公斤了。而在這個鏈路中,每一個環節都會加價,農民手上價值100元的瓜果,最后交給消費者的價格則可能高達229元。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
中國是全球第一水果生產大國,但中國的水果損耗程度也同樣高得驚人。西方國家全流程的損耗率已經做到了不足2%,我們的損耗率卻高達20%乃至以上,每年要損失4000億元人民幣。
靠什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核物理是其中的一個答案。
2020年,廣西百色,本來在當地負責修建風電項目中廣核集團響應要求,在當地設立了一個輻照保鮮站。
輻照保鮮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電子加速器形成的電子束或者用鈷60之類的放射源來照射瓜果等農產品,利用輻射殺死瓜果之中的病菌、蟲卵,從而在根本上延長瓜果產品的保質期,達到保鮮的目的。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以紅心獼猴桃為例,原先所使用的傳統冷藏技術只能讓紅心獼猴桃有40天的保鮮期。引入輻照技術之后,由于從根本上消滅了腐敗變質的“罪魁禍首”,保鮮期被延長到了100天。
農產品銷售是有季節性的,獼猴桃消費的旺季在每年的8月底。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廣西的紅心獼猴桃因為有超長的保鮮期,所以能實現“錯峰銷售”——等別的地方的獼猴桃都賣完了,廣西的獼猴桃再趁機殺入市場賺個痛快。
其實,中廣核在當地本來是搞風電項目的,輻照保鮮站只是順手幫忙。在風電項目上,中廣核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廣核的組織下,當地63個村子集資3700多萬參與了風電項目。于是乎,農民伯伯們每年就可以從風力發電賺的錢里拿分紅了。
你說萬一風電項目沒賺錢咋辦?
不用擔心,人家早就談好了——如果風電項目某年沒有賺錢,村民們依舊可以拿到保底的分紅——就是一個拿多拿少的問題。
03 賽博新農村
其實,在上文介紹瓜果產業的那段話里有一個很嚴重的bug——層層疊疊的加價,最后買單的人是消費者,而農民伯伯們并不能賺到更多的錢,因為差價都被中間商給賺走了。
蔬菜的情況更恐怖,消費者面對的零售價格是菜田收購價的2-3倍,流通成本占了蔬菜價格50%-60%,對農民來說,這是“賤賣”了,可對消費者來說這就是“貴賣”了。
電子束殺菌也好,100天保鮮期也罷,這些都是好技術,但并不能保證農民伯伯賺到錢——農民伯伯們拿的永遠是當地采購商給的錢,并不能直接賺到消費者的錢。
這就是消費品渠道的恐怖之處,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永遠隔著千山萬水。
真的不是廣告。。。
但實際上,在當今中國,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農產品銷售之所以會遇到這種問題,原因無非三點:一個散戶多,沒有什么議價權;一個是環節多,層層加碼;一個是不專業,基層農產品物流都是自營的,不存在什么冷鏈物流體系。
但當代中國其實有著能完美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電商體系。
散戶多?那就把散戶都集中在電商平臺上。環節多?那就通過直播電商讓消費者和農民伯伯在線激情砍價。不專業?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順豐?
從幾年前開始,電商平臺就開始積極推動助農計劃了。
淘寶利用自己在直播帶貨上的優勢,在各個農產品原產地建立村播基地,讓農民直面消費者參與銷售環節,真正實現了“雙向奔赴”,隔著手機體驗小時候在菜市場看媽媽和菜販砍價的感覺。
拼多多就更厲害了。眾所周知,農產品市場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是散戶,大江南北千千萬萬個農民伯伯面對著長城內外萬萬千千個消費者。但對做拼單起家的拼多多來說,這都不叫事兒——拼多多直接把拼單模式放在農產品銷售上,把原來一盤散沙似的局面整合成了一個個相對大的訂單。
舉個例子來說,在傳統模式下,像是雪蓮果這種小眾小規模產品根本沒辦法進物流車隊,更別提在終端銷售了。但現在,在電商體系的幫助下,種植雪蓮果的農戶直接找快遞打包發貨就ok了。
一直都在農村市場上有很高地位的快手也做的很棒。快手的“幸福鄉村帶頭人”項目做的事情就是在全國鄉村里挖掘“種子選手”,給他們提供商業、管理培訓,然后結合當地的情況把他們打造成為短視頻網紅,然后回到快手熟悉的網紅賽道上,讓他們在農產品市場上發揮力量。
快手上有個叫“俊山農業(羅拉快跑)”的用戶,來自河南安陽,他做的也很強。“俊山農業(羅拉快跑)”在全國各地挖掘了很多水果供應商,直接解決了水果的季節問題。他還和全國各地的農戶合作,給農戶提供果苗,然后等到果子成熟之后回購果實。
除了解決了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的農產品銷售問題,互聯網在很多其他的方面也改變了中國農村。
在抖音上,有個叫“小周說農資”的號,粉絲155萬。他的主理人叫周昌南,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每天都在抖音上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講解各種農業技術技巧,上到回鄉創業經驗分享,下到如何處理地下害蟲都有涉及。
事實上,在互聯網的組織下,中國農村的農民們正在以空前的速度邁向“專業化”——無數的app開發者都把目光瞄準了農村市場。
農查查app幫農民提供農藥肥料種子的查詢服務,一畝田app成了移動端用戶最多的專業農業電商平臺,惠農網app則幫助農民在全國范圍內查找農產品賣家,及時同步市場行情。農管家app則走專業路線,直接提供農業專家、農技師、一線專家的咨詢服務。
04 為什么中國的農村會變好?
“鄉村振興”是中國決策層的戰略之一。在中國,這意味著我們將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實現這個戰略。
在我看來,鄉村振興的實現,其實需要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來共同創造。
之前我們說了這么多互聯網企業幫助農民致富的案例,但問題是:為什么中國的農民可以享受互聯網助農服務?
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國有運營商們把基站修到了最荒野的地方。
局長之前在澳洲留學,出城一個小時后的荒郊野外是絕對沒有手機信號的。歐美運營商很多都是私營企業,沒有義務和立場去荒山野嶺修基站,但我們不同,我們的運營商都是國企。就算我們平時再怎么吐槽他們的服務和自費,但不得不說,他們是真的把基站修到了中國最偏遠的農村旁邊。
為什么國家好像不要錢一樣地修鐵路、修公路、建基站、修電網?還不是希望即便是最最偏遠的農村也能夠有足夠好的基礎設施,有朝一日能抓住一個翻身的機會。
中國國家電網 圖片來源:51網
當基礎設施完備,當山村里也能連上手機寬帶,就輪到互聯網和物流企業大顯身手了。
如果我們沒有漫山遍野的基站,如果我們沒有發達的互聯網產業,農民伯伯拿什么去直播賣水果?
另外,我還認為:中國農村面貌的改善根本原因是中國生產力提高了。
中國為什么能搞“漁光互補”、“牧光互補”、“農光互補”?還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器件生產國?
為啥百色地區的農民可以擁有輻照保鮮站?因為他們背后是中廣核啊。
要知道,中廣核本身就是一個專注于核電,同時發展各種新能源的特大型國有企業。“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就是中廣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聯合開發的——對于這樣一個在世界核電圈子里都響當當的企業,搞幾個電子加速器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華龍一號反應堆,圖片來源;新湖南
全球第一的光伏,全球第一風電,全球第二核電,全球唯二的互聯網超級大國,全球最強制造大國——沒有這些東西,也就沒有農村光伏和“核能下鄉”。
設想一下,如果中國的光伏板依賴于進口,且不說外商是否愿意配合官方的行動,單就是進口光伏板的價格,就足以掐斷我們在全國各地到處利用光伏來發展農村經濟的策略。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負面的事情。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處于真空中的計劃,而是一個需要在現實世界里實現的戰略。而現實世界,往往意味著人和人、地區和地區之間的差異,意味著露骨的的利益爭奪和不體面的錙銖必較——我們奔向“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必然會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
局長的一位好朋友,老家在山西農村。據他所說,為了改善農村衛生狀況,他們當地曾經搞過一次“廁所改造”。簡單來說就是拆除原先的農村旱廁,重新修建帶有馬桶的現代化廁所。
工程很順利,體驗也不錯,很快,村子里的每家每戶都在院子里有了嶄新干凈的廁所。但大家沒想到的是,雖然這些廁所很干凈,但這些廁所是真的不抗凍——冬季來臨,這些修在院子里的廁所里并沒有暖氣,馬桶一整個都給凍住了,以至于每次執行“水平轟炸”任務之前都要準備一壺熱水。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案例也反映出了“鄉村振興”的難點所在——“鄉村振興”不是宏大的敘事,“鄉村振興”是種種細枝末節的操作。
尾聲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荒原上寒風凜冽,正是最寒冷的時候。天空中一道閃光劃過,嫦娥五號返回器從天而降,攜帶者從月球上采集來的樣品安全著陸。
中國科研機構對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樣本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而最廣為公眾所知的評價是:月壤不能種菜。
強大的技術在中國落地后卻結出了最樸實的果實,中國人果然善于用最硬核的技術,做最樸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