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32年夏天,在德國慕尼黑一家餐館用餐的希特勒,隨手畫了一張草圖,當時除了他之外,沒人能想到這張圖日后會成為德國汽車的代
1932年夏天,在德國慕尼黑一家餐館用餐的希特勒,隨手畫了一張草圖,當時除了他之外,沒人能想到這張圖日后會成為德國汽車的代表,大眾甲殼蟲。
今天總部位于德國沃爾斯夫堡的大眾汽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工廠,在這座占地面積為6.5平方公里的“汽車城”中,有超過60000名員工和6000個機器人在此工作和生活,它是夢幻與現實結合的“獨立王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廠,每年從沃爾斯夫堡生產出的汽車超過百萬輛,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以每年365天去計算的話,那就有31536000秒的時間,除以100萬得到的結果約為31,換而言之,大概每隔30秒,這座巨無霸工廠就生產出了一輛汽車。
而要說起它的來歷,卻與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難解難分,畢竟他是大眾的締造者,那么,德國民族品牌大眾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它到底經歷了什么曲折坎坷的故事?本期內容,將為您娓娓道來大眾汽車的前世今生。
一個偉大的構思
不得不承認,大眾的誕生與一個偉大的設想有很大的關系,而主人公就是納粹獨夫希特勒。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汽車只有富豪貴族能享受,平民與它是完全無緣的。1932年的希特勒,當時已經構想讓這種高科技走入尋常百姓家,雖然他本人并不會駕駛汽車。當然,這是有時代背景的,那時世界性的大蕭條才剛剛結束,德國正窮得不得了。
于是,希特勒就在自己的競選綱領中承諾,“要讓每個德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而且價格會很便宜,只需要990馬克。”
按照購買力去換算的話,當時德國的990馬克,相當于今天的6萬人民幣,這個價格,其實算不上貴,畢竟汽車在當時的德國還只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
1933年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他自然要大力推動“平民汽車”的生產,不過遇到的阻力卻不小。
因為汽車雖然是在歐洲大陸誕生的,但真正普及它的卻是美國人,福特公司的T型車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希特勒也想搞出本土的“福特”,這樣不僅能刺激消費,還能解決國民的失業問題。
于是,他就帶著自己的這個偉大的構想,找到了當時一個落魄的工程師——費迪南德·保時捷。兩人在這方面可謂是一拍即合,“大眾汽車”很快就成為了現實,在德國普及開來了。
天才般的創造力
費迪南德在1875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干鐵匠活的,所以這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長大之后費迪南德在火電廠工作,同時又跑到維也納去學習技術,在22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專利——混合傳動系統。
這個人是一個天才,他很快在汽車行業中嶄露頭角,不到30歲就先后設計出了兩款新式轎車。于是,戴姆勒公司把這位年輕人挖走,不久后就生產出了梅賽德斯牌轎車。費迪南德天才般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奔馳和寶馬都使用過他設計的發動機。
但費迪南德是個搞技術的,他玩不過那些心眼多的同事,屢次遭到排擠后終于選擇退出。于是在1929年,費迪南德以自己的名字“保時捷”成立了一家公司,它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保時捷了。
費迪南德一心想把汽車平民化,正好德國政府也有這樣的想法,于是他們就一拍即合。德國政府在看到了保時捷公司遞交的“制造大眾型轎車”報告后,馬上就讓汽車工業協會與其簽訂了一份協議,希特勒本人對此十分支持。
這份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保時捷公司在10個月之內,必須生產出第一輛“大眾型轎車”。這一次費迪南德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天才,他果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第一輛大眾汽車就這樣被生產出來了,它就是舉世聞名的“甲殼蟲”。
希特勒此前的要求很簡單,主要就是三點:第一,它的價格應當低于1000萬德國馬克;
第二,它應當搭載便攜式風冷機;第三,它的最高時速應當達到100公里。
大眾甲殼蟲完全符合這樣的標準,它擁有1000cc的四缸發動機以及最大25馬力的輸出功率。當然,這款車的總質量只有650公斤,但空間卻足夠一家人使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大眾化”。
1937年5月,希特勒下令創辦了大眾汽車公司,它也由此開始了自己心酸的成長歷程。
心酸的成長歷程
大眾汽車創辦2年后,就生產出了290輛汽車,但沒過多久就爆發了二戰。這家公司是德國政府創辦的,因此它在戰時馬上就轉產了,開始生產軍事裝備。而“大眾型轎車”一輛都沒有流入民間,全部成為了部隊的財產。
大眾汽車當時在生產什么呢?簡單的油箱油罐子彈殼等配件是一部分內容,最為主要的還是軍用坦克以及車輛的底盤。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結實又耐用”的大眾底盤,與那個時候的技術積累有很大的關系。
著名的VW82,其實就是從甲殼蟲改造來的,它在戰場上非常受歡迎。原因其實很簡單,輕便靈活,畢竟質量還不到1噸,而且時速能飆到100公里。在結實的底盤的加持下,它就是典型的越野車,但又相當省油。此后的VW166,也就是這種車型的變種。
即便是戰后,還有很多人對這類車念念不忘,于是大眾就在20年生產出VM181這種民用版本。
但二戰時期的大眾吃了很多苦,大約有2萬名勞工和戰俘被強制勞役,此后還有大量的集中營人員被派到這里。因此,這家公司的名氣變得很差,戰后還被英國接管了5年。它真正開始發力是在50年代以后,1955年沃爾夫斯堡迎來了第100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60年代以后,大眾汽車開始走向世界,并且成功地在1972年打破了美國福特公司創下的銷售記錄。而這一主角就是甲殼蟲,它所擊敗的對手是T型車,一年以后風靡全球的帕薩特投產。此后高爾夫又在其總部亮相,完美地繼承了甲殼蟲帶來的神話。
大眾汽車的經歷實在是過于傳奇了,它代表了戰后德國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引領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直到今天,大眾汽車仍舊是世界四大汽車制造商之一,它的普及程度想必大家都清楚。
當初那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今天擁有60000多員工和6000多機器人的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工廠,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難以想象的。不管怎么說,大眾所代表的汽車工業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
今天總部位于德國沃爾斯夫堡的大眾汽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工廠,在這座占地面積為6.5平方公里的“汽車城”中,有超過60000名員工和6000個機器人在此工作和生活,它是夢幻與現實結合的“獨立王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廠,每年從沃爾斯夫堡生產出的汽車超過百萬輛,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以每年365天去計算的話,那就有31536000秒的時間,除以100萬得到的結果約為31,換而言之,大概每隔30秒,這座巨無霸工廠就生產出了一輛汽車。
而要說起它的來歷,卻與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難解難分,畢竟他是大眾的締造者,那么,德國民族品牌大眾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它到底經歷了什么曲折坎坷的故事?本期內容,將為您娓娓道來大眾汽車的前世今生。
一個偉大的構思
不得不承認,大眾的誕生與一個偉大的設想有很大的關系,而主人公就是納粹獨夫希特勒。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汽車只有富豪貴族能享受,平民與它是完全無緣的。1932年的希特勒,當時已經構想讓這種高科技走入尋常百姓家,雖然他本人并不會駕駛汽車。當然,這是有時代背景的,那時世界性的大蕭條才剛剛結束,德國正窮得不得了。
于是,希特勒就在自己的競選綱領中承諾,“要讓每個德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而且價格會很便宜,只需要990馬克。”
按照購買力去換算的話,當時德國的990馬克,相當于今天的6萬人民幣,這個價格,其實算不上貴,畢竟汽車在當時的德國還只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
1933年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他自然要大力推動“平民汽車”的生產,不過遇到的阻力卻不小。
因為汽車雖然是在歐洲大陸誕生的,但真正普及它的卻是美國人,福特公司的T型車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希特勒也想搞出本土的“福特”,這樣不僅能刺激消費,還能解決國民的失業問題。
于是,他就帶著自己的這個偉大的構想,找到了當時一個落魄的工程師——費迪南德·保時捷。兩人在這方面可謂是一拍即合,“大眾汽車”很快就成為了現實,在德國普及開來了。
天才般的創造力
費迪南德在1875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干鐵匠活的,所以這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長大之后費迪南德在火電廠工作,同時又跑到維也納去學習技術,在22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專利——混合傳動系統。
這個人是一個天才,他很快在汽車行業中嶄露頭角,不到30歲就先后設計出了兩款新式轎車。于是,戴姆勒公司把這位年輕人挖走,不久后就生產出了梅賽德斯牌轎車。費迪南德天才般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奔馳和寶馬都使用過他設計的發動機。
但費迪南德是個搞技術的,他玩不過那些心眼多的同事,屢次遭到排擠后終于選擇退出。于是在1929年,費迪南德以自己的名字“保時捷”成立了一家公司,它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保時捷了。
費迪南德一心想把汽車平民化,正好德國政府也有這樣的想法,于是他們就一拍即合。德國政府在看到了保時捷公司遞交的“制造大眾型轎車”報告后,馬上就讓汽車工業協會與其簽訂了一份協議,希特勒本人對此十分支持。
這份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保時捷公司在10個月之內,必須生產出第一輛“大眾型轎車”。這一次費迪南德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天才,他果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第一輛大眾汽車就這樣被生產出來了,它就是舉世聞名的“甲殼蟲”。
希特勒此前的要求很簡單,主要就是三點:第一,它的價格應當低于1000萬德國馬克;
第二,它應當搭載便攜式風冷機;第三,它的最高時速應當達到100公里。
大眾甲殼蟲完全符合這樣的標準,它擁有1000cc的四缸發動機以及最大25馬力的輸出功率。當然,這款車的總質量只有650公斤,但空間卻足夠一家人使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大眾化”。
1937年5月,希特勒下令創辦了大眾汽車公司,它也由此開始了自己心酸的成長歷程。
心酸的成長歷程
大眾汽車創辦2年后,就生產出了290輛汽車,但沒過多久就爆發了二戰。這家公司是德國政府創辦的,因此它在戰時馬上就轉產了,開始生產軍事裝備。而“大眾型轎車”一輛都沒有流入民間,全部成為了部隊的財產。
大眾汽車當時在生產什么呢?簡單的油箱油罐子彈殼等配件是一部分內容,最為主要的還是軍用坦克以及車輛的底盤。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結實又耐用”的大眾底盤,與那個時候的技術積累有很大的關系。
著名的VW82,其實就是從甲殼蟲改造來的,它在戰場上非常受歡迎。原因其實很簡單,輕便靈活,畢竟質量還不到1噸,而且時速能飆到100公里。在結實的底盤的加持下,它就是典型的越野車,但又相當省油。此后的VW166,也就是這種車型的變種。
即便是戰后,還有很多人對這類車念念不忘,于是大眾就在20年生產出VM181這種民用版本。
但二戰時期的大眾吃了很多苦,大約有2萬名勞工和戰俘被強制勞役,此后還有大量的集中營人員被派到這里。因此,這家公司的名氣變得很差,戰后還被英國接管了5年。它真正開始發力是在50年代以后,1955年沃爾夫斯堡迎來了第100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60年代以后,大眾汽車開始走向世界,并且成功地在1972年打破了美國福特公司創下的銷售記錄。而這一主角就是甲殼蟲,它所擊敗的對手是T型車,一年以后風靡全球的帕薩特投產。此后高爾夫又在其總部亮相,完美地繼承了甲殼蟲帶來的神話。
大眾汽車的經歷實在是過于傳奇了,它代表了戰后德國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引領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直到今天,大眾汽車仍舊是世界四大汽車制造商之一,它的普及程度想必大家都清楚。
當初那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今天擁有60000多員工和6000多機器人的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工廠,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難以想象的。不管怎么說,大眾所代表的汽車工業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