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應該改名為上海互聯網峰會。”一名電影從業人士抱怨說。實際上,這還不是夸張,只是說出了實情: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從6月13日開幕至今,一共舉行了大大小小數十場論壇,幾乎每一場論壇上必談“互聯網+”和“IP”。來自于騰訊、阿里巴巴、愛奇藝、時光網、優土、小米和樂視的互聯網大佬們無數次的被封為座上賓;如果不是有來自博納的于冬和來自萬達的葉寧苦苦支撐,這個電影節真的快變IT界的事了。
那么問題來了,互聯網大佬們緣何忽然攻陷了上海電影節?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是短暫現象還是發展趨勢?且聽下文分解。
總體格局
互聯網要把中國電影市場搞到3000億?
2014年,中國城市影院的年票房接近300億,再創歷史之最。2015年,總票房有望突破400億,進一步坐實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位置,與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北美(含加拿大)之間還有大約200億人民幣的差距。根據目前中國電影市場30%左右的年遞增率,大約2018年前后就會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但在互聯網大佬的眼里,這根本就不值一提。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電影新常態:互聯網+與產業升級”論壇上透露稱:“我見了馬云兩次,他說按道理來講,30億以下的投資是不需要我來見被投資對象的,我們決策委員會就決定了。他給我們投的是24個億,他說我之所以見你,是對一個事情感興趣,對中國電影怎么做到3000億感興趣。至于具體電影做什么、怎么做,沒有太大興趣的。”
一席話,說得全場屏氣凝神,鴉雀無聲。當電影人還在為300億票房沾沾自喜的時候,人家互聯網大佬想的是3000億。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就是格局。
“互聯網文學·影視劇劇本·新編劇人才”高峰論壇
創作源頭
網絡文學成為電影故事的“蓄水池”
電影是什么?電影就是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去向觀眾講一個故事;這是所有電影人和互聯網人的共識。
毫無疑問,“故事”是電影的核心。那么故事從哪來?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代,它主要來自于編劇和導演的創作。由于是“個人創作”,它必然帶有極強的個性,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從中找到共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眾”,不少影片因此血本無歸。
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種格局,因為“網絡文學”登上了大雅之堂。最近幾年,《失戀33天》、《致青春》、《何以笙簫默》等片,最初都是因為小說在網上獲得了超高的點擊率,最后被改編成電影進而票房大賣。
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陳村在“互聯網文學·影視劇劇本·新編劇人才”高峰論壇上說,剛開始的時候,網絡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最近幾年敏感的電影人發現網絡小說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它的人氣可以通過點擊量得到最直觀的體現;大量讀者在作者創作時就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參與互動,因此改編成影視劇后繼續關注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網絡文學目前已經成為影視創作的“富礦”,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
騰訊互娛影視與版權業務部助理總經理陳英杰也舉例說,正在熱播的《花千骨》原著小說是晉江文學的果果寫的:“我們去年就預料到今年肯定會大火。”這個“預料”,不是沒有基礎的猜測,而是大量用戶在網絡上形成的消費趨勢,它可以被一些敏感的從業者提前捕捉到。而現在,陳英杰正在致力于推出《擇天記》:“基于我們對《花千骨》的了解和判斷,仙俠類的題材應該是未來電視劇的趨勢,所以我們有信心這個劇能成為明年暑期檔的熱門大劇。”
陳英杰坦承,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除了技術,最主要的就是缺少優秀編劇、缺少會講故事的人:“而網絡文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蓄水池。”因為網絡作家成千上萬,他們的寫作其實就是在“講故事”,只不過是“線上講故事”;到底有多少“聽眾”,一目了然。
發行推廣
宣傳推廣和在線購票已經顛覆行業生態
一部電影有了好的故事創意,接下來需要有專業的制片人、導演、演員和其他幕后團隊把它制作出來,這是目前電影工業中唯一一個互聯網不能直接參與的一環,暫不論述。
那一部電影制作完成以后,就需要宣傳推廣和發行。在互聯網還不盛行的年代,宣傳推廣基本靠報刊雜志和觀眾粉絲的口口相傳,出品方可以打“時間差”。比如一部片子本來不怎么樣,但出品方可以買通媒體和影評人來鼓吹它“好”,等觀眾進了影院,想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影院不可以退票。
而到了今天的信息時代,紙已經包不住火了;一部電影到底怎么樣,全國觀眾通過互聯網,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知曉。于是,大師們走下了神壇,新導演崛起了,2014底姜文的《一步之遙》票房不如人意就是最好的例子。
發行方面,數字發行逐漸取代膠片拷貝,發行人員們再也不同提著拷貝挨家挨戶拜訪影院了,直接數字傳輸就可以搞定。
更重要的是,以前看電影觀眾都得去影院柜臺購票,遇上熱門檔期,排隊還搶不到好位置,費時費力;而到了現在,直接通過手機和電腦就能購買,還可以自由選坐,省下了大量時間不說,票價還比柜臺便宜。
據統計,2014年,網絡購票已經逼近市場總額的30%,今年有望達到40%,明后年肯定會超過50%。又因為可以在線購票,不少片方和電商聯手,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大量預售或者包場,進一步倒逼影院排片,徹底改變了行業生態。
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先生
終端放映
視頻網站越來越強大,試圖和影院“同步”
按照中國的傳統模式,一部電影公映之后,觀眾要么到影院去看、要么看盜版DVD,通過電視或正版DVD看的只是少數。
但最近兩年,隨著政府部門對盜版的大力打擊,盜版的成本往往比正版還高,逐漸走向絕路,視頻網站得以大量崛起,他們手握大量的付費用戶,逐漸在終端放映一邊有了發言權。
6月16日舉辦的“互聯網企業的影視新藍圖”論壇上,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透露稱,最近幾年,視頻網站的付費用戶保持著高速增長:“可能還不是百分之百的問題,而是百分之幾百的增長速度。隨著電影市場環境的改善,中國將來一定會有一個龐大的付費群體,需要通過網絡觀看高品質的正版電影以及其它類型的作品。”
愛奇藝影業總裁李巖松也證實稱,這個增長率確實是高達百分之好幾百。而6月16日當天,愛奇藝恰好公布了它目前的付費用戶總量,已經超過500萬,實現了里程碑式的增長;騰訊視頻的付費用戶目前也有幾百萬。而如果保持最近兩年的增長速度,它們的付費用戶將迅速沖破千萬甚至達到幾千萬。
也正因為如此,最近幾年影視劇的新媒體版權開始暴漲,目前一些影片的單片價格已經沖破3000萬。出品方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開始考慮縮短影片在影院公映和線上放映之前的“窗口期”。以前通常是影片在影院下線一年半載之后才能在網上看到,去年《北京愛情故事》(觀劇)已經可以做到影院下線當天就在網上看到。
而隨著視頻網站付費用戶的進一步增長,有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將來的電影可以做到在影院和網上同步公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如果有一天它通過網絡賺到的錢比影院票房還多,它一定會在網上同步放映。”萬達文化集團的副總裁葉寧表示,盡管他來自于內容制作方,但仍然對視頻網站的前景感到樂觀。
突破壁壘
互聯網企業大舉進攻影視制作領域
從上文可以看出,在整個電影工業的生產流程里面,從故事創意到拍攝制作,再到宣傳推廣、影片發行,一直到最后的終端放映,除了“拍攝制作”這塊兒,互聯網已經或即將顛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
而在有錢、有資源又有渠道的前提下,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必將大舉進攻內容制作領域,完成整個生態系統的構建。
以騰訊公司為例,2014年,騰訊視頻參與出品了《我的早更女友》、《痞子英雄2》等多部電影,大獲成功。2015年騰訊視頻參與出品的影片達到10余部,其中3D奇幻電影《捉妖記》、孫紅雷和董子健主演的《少年班》、何炅導演的《梔子花開》等都是備受矚目的年度大片。
而在“互聯網+”已經連接一切的大環境下,騰訊作為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將進一步大規模進軍電影。“我們騰訊最基本的戰略有兩個,一是連接,我們希望騰訊可以做一個連接器,連接一切。另一個就是原創內容。要生產一個平臺上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這也是我們交了無數版權費和學費之后學到的教訓;所以雖然很艱難,但還是要學。”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表示。
除了騰訊,阿里巴巴也開始在內容制作方面大規模布局,不但成立了專門的影業公司,還以24億元注資光線傳媒。百度旗下有愛奇藝影業,優土聯合成立了合一影業,樂視影業則一直宣稱自己是“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大家各自的野心不言而喻:要打通閉環、建立生態。
當然,內容制作這一環與電影工業的其它所有環節不同,它屬于創意領域,不是有錢就能打通的,它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和人才,以及時間。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點,電影行業早恐怕已被互聯網企業徹底攻陷。
結語
“互聯網+”的說法將消失,電影行業到了風口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是互聯網大佬雷軍的名言。
現在,中國電影就是那只“豬”,已經站在風口上;風也來了,這個“風”,就是互聯網。它要把中國電影“吹”到多高?就是馬云的3000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互聯網大佬們全面攻占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因為它們已經深度融入了電影工業的任何一環,目前正滿懷信心,在最薄弱的一環“內容制作”上拼盡全力。
但即便如此,所有電影人張口閉口必談“互聯網+”的事情,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適應,甚至有些反感。對此,多位互聯網大佬異口同聲總結稱,其實所謂的“互聯網+”,重點不在“互聯網”,而在于“+”后面的內容,比如“互聯網+電影”,重點在電影;“互聯網+金融”,重點在金融;“互聯網+旅游”,重點在旅游;“互聯網+約會”,重點在約會。
可能再過十年,“互聯網+”這個詞語將會消失,因為所有的行業都離不開互聯網,它將徹底變成這個行業的一部分,就像電影離不開聲光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