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谷歌收購了7家機器人制造公司,富士康公司宣布將引進數百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在我們身邊,南京液晶谷也有上千臺機器人正在日夜
谷歌收購了7家機器人制造公司,富士康公司宣布將引進數百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在我們身邊,南京液晶谷也有上千臺機器人正在日夜勞作……眼下,機器人正快步走出“實驗室”,用“以一當五”的干勁接替人工。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被稱之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機器人在其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借此“東風”,業內預測,未來10年,隨著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普及,將大大提升中國工業制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成為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的“點金石”。
坐擁產業、高校等資源的雄厚基礎,已有一批南京企業在率先邁步探索。
A
需求:我國成全球最大機器人需求市場
有人說,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感受,就像孩子手中的巧克力盒子,一旦嘗過“甜味”就再也合不上了。
去年,5臺工業機器人首次“進入”生產地鐵門板的南京康尼機電公司廠房,代替門板玻璃涂膠、拋光、鈑金等多個工種。如今,這5臺機器人的效益逐漸顯現,不僅節約了16個人力,單算材料使用,每年就能節約46萬元。
南京液晶谷平板顯示工廠目前自動化水平全國第一,支撐其自動化的,恰恰也是每年不斷加入的機器人大軍。
受人力、原料成本提升夾擊的制造業企業,正紛紛將購置機器人提上議事日程。南京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邢飛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320億美元,中國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超過9.5億美元,并將在未來5年保持18%的年均增長率。去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3.6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中國迅速晉升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需求市場。
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在快速擴張。相比于新一代的工人,企業更喜歡用“吃苦耐勞”、不要工資的工業機器人。南京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市機械、汽車、電子、石化、輕工、紡織、冶金、建材、食品、醫藥等重點行業對于機器人的需求都比較高。
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LG新港公司的顯示器生產線上,記者看到,大部分裝配零部件環節都還需要手工操作。公司負責人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他們非常需要機器人“加盟”。但目前市面上機器人的精度還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我相信每一家制造業企業都需要機器人,但要綜合考慮成本、技術水準等因素,一旦機器人技術成熟起來,就會得到大規模推廣。”這位負責人說。
B
現象:一批本土機器人制造企業嶄露頭角
市場大門已經打開,在這輪機遇下,我市機器人制造業發展如何?
一米多高的六關節機械臂來回穿梭,不僅能東奔西走搬東西,還能在流水線上完成多道工序……在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測試車間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機器人正各司其職。
“我們的算法可以將機器人的感應時間縮短到0.15秒內,其穩定性、精確度、壽命不遜于國外產品。”企業負責人韓邦海說。就在上個月,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當天股價大漲44%,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本月,南京液晶谷熊貓電子裝備園迎來了“新房客”——熊貓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從海福巷舊廠區喬遷至此,準備大展拳腳。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貓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坤說:“機器人是制造業發展大趨勢,我們2012年進軍機器人產業,2013年在日本組建機器人研究所,今年搬入新工廠,全新的機器人裝備車間面積約1萬平方米,產能完全釋放,年產量將達2000臺。”
目前,“熊貓”已開發出三款產品:焊接機器人、20公斤相對通用機器人(可從事焊接、切割、簡單搬運)、165公斤搬運機器人,去年銷售近800臺。
位于麒麟科創園的南京機器人研究院是我省智能制造領軍型創新創業基地,也是我市為機器人“小苗”打造的孵化搖籃。邢飛介紹,南京機器人研究院總投資5億元,由麒麟科技創新園和南京理工大學、南京中科煜宸公司三方投建,目前已集聚10家“321”企業。
走入其中的重點企業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臺名為“激光切割工作站”的機器人正一絲不茍地切割板材。工作人員說:“比如汽車配件廠需要定制零件,只要描述出需求,我們就可以設計出程序,裝載在切割工作站上進行光源切割。”據了解,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方向是利用激光進行切割和焊接,其研發的焊接機器精度已達0.05毫米,與世界最高水平同步。
統計顯示,目前我市已有機器人研發及關鍵部件企業102家。全市有13所高校設有機電專業,其中6所具備機器人研制團隊,在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系統、視覺系統、本體研制、檢測試驗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
C
破局:瞄準核心技術培養專業操作人才
對于我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水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給出這樣中肯的評價:“雖然有一定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儲備,但仍處于低端水平。”他坦言,真正有技術、有規模、能實現大批量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鳳毛麟角。
目前,我市機器人制造業主要分布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及智能專用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以及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這五大重點領域。各領域都有部分代表企業,但缺少龍頭企業。
市經信委曾對南京15家重點機器人企業抽樣調查,發現這些企業規模都不大,尚未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機器人產業亟需破局。
機器人產業“破局”,首先需要攻克核心技術。劉坤說,機器人有5個核心技術:控制器、核心算法、驅動器(伺服電機)、減速機、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5個里面我們掌握了3個,驅動器和減速機還需要進口,這兩個恰恰也是中國機器人制造的重點攻關領域,相信在三五年內能攻克難關。”
邢飛說,目前南京機器人研究院已經與瑞典海克斯康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打造傳感合作研發中心;德國庫卡智能傳感中心也即將建成,專門研發機器人核心器件減速器。
此外,業內還有人“吐槽”:在中國推行工業機器人技術,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誰會用。
機器人到了工廠,需要有人操作、維護。但企業的招工體會是,雖然少數高校有機器人相關專業,但適合企業的人才并不多。采訪中,不少企業呼吁:光有機器人產品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操作人員、維修工程師以及更高級的設計工程師。
工業機器人人才缺口到底有多大?劉坤給記者做了推算。他說,機器人說白了就是給機床產業嫁接一個智慧的“大腦”。按照世界機器人發展評估標準,在第一輪產業升級中,每100臺機床要配置20—25臺機器人,而目前,中國每百臺機床只有3—5臺機器人。如果按照一個機器人配比一個人才,缺口就相當大。“光我們‘熊貓’一家,一期就需要100名左右的安裝維護人才,此外我們的客戶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記者了解到,為了打破人才瓶頸,“熊貓電子”計劃兩年內掏出6000萬元,聯合知名機器人集成商和數所專業技術院校,共建實驗室、共育師資、共建專業,構建包含機器人技術、培訓、運維、售后等環節、可不斷再生的人力資源庫,打造機器人產業“生態圈”。目前,南京技師學院已經和“熊貓”達成合作,一期500萬元資金已到位,將全部用于該校的設備投入。
另據了解,去年一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3.6萬臺,其中進口產品占九成以上,尤其是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以及瑞士ABB、德國庫卡等“四大家族”占據了近60%的份額,國產機器人所占份額10%都不到,而且是相對低端的產品系列。如何繞過洋品牌的“馬奇諾防線”?除了技術升級外,營銷服務升級也是國內機器人制造商的另一個突破口。
劉坤認為,“機器人不是簡單賣產品,還需要提供安裝、維修、操作等后期服務,這恰恰是很多國外機器人公司在中國發展時遇到的問題。而我們與南京技師學院合作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操作人員、維修人員,‘打包’提供設備和人才服務,希望通過幾年努力,在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上進入主流供應商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