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目標,即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
針對工業機器人產業應如何發展這一話題,從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意義、發展現狀、面臨挑戰、發展建議四個方面,來探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策略。
一、工業機器人是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手
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我國工業已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了以結構調整為主的中高速增長新階段。目前,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應用在汽車制造、機械加工、電子電氣等領域。未來還將朝向家電、石化、服裝、食品、橡膠、軌道交通等行業拓展。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推動制造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級。同時,伴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深入,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會進一步推動,市場擴展的速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通過壯大工業機器人自身產業,拓寬下游應用領域,進而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和品質提升,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工業機器人是我國制造業轉型與提升必不可少的高端裝備,也是其他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產業規模日趨增長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領域各類熱門產品不斷涌現,全國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中國汽車及零配件行業和消費電子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工業機器人設備。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安裝量達22987臺,同比增長1.8%。這一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預計到2015年,年安裝量將達到32500臺。
從政策層面來看,2013年12月底,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要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這將有利于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完善,也將從宏觀層面推動工業機器人的發展。
從企業投資角度來看,瑞士ABB、日本fanuc(發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電機)、德國KUKA(庫卡)這四大工業機器人行業巨頭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其中,安川電機除成立中國公司外,還投資中國本土廠商(杭州凱爾達機器人),通過本土化合作,進一步開拓市場。
總體來看,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工業機器人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也將成為高端裝備的重點領域之一。
三、工業機器人發展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挑戰
第一,缺乏頂層設計。隨著富士康百萬機器人建設計劃,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紛紛聲明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但是工業機器人產業有其技術密集、下游市場豐富、配套服務齊全的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發展。現在遍地開花的情況,實際是缺乏頂層設計,急功近利的表現。而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必將引起產業發展的不順暢,企業難以做扎實基礎,導致行業提前進入洗牌期。
第二,技術支撐不足。工業機器人技術屬于綜合型、跨領域復合技術,嚴重依賴于國家整體技術水平。我國精密制造整體水平不高,關鍵零部件技術缺失,嚴重依賴進口,特別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方面與國外技術的差距尤為明顯。這種局面造成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影響到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嚴重制約了產業走向成熟及國際競爭力的形成。
第三,專業人才匱乏。我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現行的體制造成各家研究過于獨立封閉,機器人研究、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產學研各自為戰,無統一標準,低水平重復研究,而基礎技術體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術的研究還不夠。工業機器人產業既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專業性的管理、運營、產品人才。由于目前這一類專業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成型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造成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產業增速發展不明顯。
第四,生產模式固化。中國目前的裝備制造業以組裝為主,缺乏技術含量和創新動力,是世界的“制造工廠”而不是“創造工廠”。工業機器人的介入,會改變原有的生產流程和生產模式,這使得在低端制造業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維短期內很難接受革新式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對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產之外,使用機器人仍然是一項較大投資,而且定制、安裝、折舊和維修等費用超過了人工成本,帶來的利益不足以沖抵投入,因此國內企業對使用機器人持有疑慮,產業難以迅速壯大。
四、政府和企業應合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
針對當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基礎與現狀,以及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賽迪顧問建議: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規劃設計,聯合企業共同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實現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跨越發展,離不開強大技術的支撐。因此,一方面要針對現有技術進行梳理,加大培育自有核心技術的力度,保證核心技術的自有知識產權化,避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主動引入對產業發展有利的國外先進技術,形成完備的相關技術供給渠道,保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除了提升產業技術促進發展之外,拓展下游應用也是推動產業前進的有力武器。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針對產業鏈核心環節進行提升,調動整條產業鏈協調運行,促進產業整體環節增值;另一方面可挖掘當地傳統領域的需求,拓展產業應用,合理適配行業需求,進一步加強產業生命力。
值得注重的是,各地政府需結合本地現狀,在保證逐步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避免帶來污染。因此,一方面,力爭選擇具有高價值、高技術,能夠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產值水平的細分產業重點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在保證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當地其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過程中要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產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