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3點,上海華亭賓館二樓,一間寬敞的會議室,記者見到匆匆而來的溫樞剛。
上世紀九十年代,溫樞剛畢業后就進入東方電氣集團設計研究院,歷任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如今已經成為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黨組成員、股份公司總裁,是集團中為數不多的“少壯派”。
東方電氣集團是由中央確定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53家國有重點骨干企業之一,是國務院國資委批準改制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
說起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路線,人們首先想起的是華為、聯想這樣的IT企業,而東方電氣集團的海外之路卻另有一分坎坷。
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東方電氣目前正發展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已形成“五電并舉”的產品格局,具備了大型水電、火電、核電、風電、燃機等發電設備的開發、設計、制造、銷售、設備供應及電站工程總承包能力。
搞技術出身的溫樞剛,是集團早期海外項目談判的負責人,“這幾年國內的份額還是很大,但到了明年、后年,海外業務會有顯著變化,比例更高一些。”
2008年,東方電氣集團發電設備產量35997MW,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其中近三成的業務來自海外。
在國家新能源政策的引導下,東方電氣火電訂單比重目前已持續下降,要彌補火電生產,海外市場成了必然選擇。
工業脊梁的硬度
“過去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概念。今天的市場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睖貥袆傉f。
從1958年第一個企業——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建立起,經過50年的發展,東方電氣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業之一。同時集團也是最早開始承接海外大型工程的國企之一。
“走出去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的目標是做世界一流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那么走出去這一步就是必由之路。過去我們已經走出去了,只不過過去為了出口而出口,而現在我們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概念,走出去就是為了企業的發展!痹跍貥袆偪磥,走出去是任何一個想做大企業的必經之路,和企業的身份屬性沒有關系。
集團下屬的三大動力廠——東方電機、東方鍋爐、東方氣輪機創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均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三線”企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曾被限定生產20萬千瓦以下的發電機組。
所以東方電氣在研制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道路上步履維艱,當時國家沒有一分錢的投入,也沒有從國外引進技術的渠道。
1981年,由東方電氣自行設計制造的葛洲壩[11.97 0.50%]17萬千瓦發電機組正式投入運行,這套轉輪直徑達11.3米的發電機組,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軸流轉漿式機組。
1983年,研制出東方電氣首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提升了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技術水平,東方電氣人自豪地稱其為“爭氣機”,而此時的溫樞剛還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動力系汽輪機專業碩士學位。
隨后,東方電氣的業務也從國內延伸到國外,伊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開始有他們承接的大型電站項目。
早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很多項目并非是完全獨立意義的企業行為,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國家主導行為。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東方電氣的海外擴展開始有了更強的主動性,已經主動地謀求在全球范圍內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如果說我們過去有國企的優勢,那么現在應該說我們依靠的是集團快速地變化、調整。無論如何,企業最終要走向市場,而且今天的市場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不是你想不想走出去,要不要走出去,而是你必須走到這個市場!睖貥袆傉f。
既然走向市場,就要面臨市場的考驗。其中就有無數的坎坷和磨練。
1995年,由溫樞剛帶隊參與印度一個大型水電項目的競標,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對照標書逐條核對,當投標進行到最后階段時,他們選擇了放棄,原因就是對方提出了在當時的技術水平條件下,東方電氣繞不過去的技術壁壘。
當地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就會采取措施,最早的手段就是通過設置技術壁壘,按照西方標準,要求競標企業必須要達到某種要求。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