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點認為,創新來自富裕國家,而創新獲得的產品會先在其他發達國家銷售,然后再流向發展中國家。然而,現實并非完全如此。我們可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創新會首先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然后傳播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從而形成了創新的雙向流動。日前(6日),GE全球高級副總裁兼GE全球研發中心總裁馬克˙利特爾來到上海,記者做了專程采訪,聽聽GE眼中的“反向創新”。
問:前不久,GE中國研發中心榮獲“2013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研發中心”獎。在您看來,GE中國研發中心在GE框架中扮演何角色?中國的研發力量是否在快速提升?
答:中國研發中心在整個GE框架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00年,GE中國研發中心僅有10名員工,如今在全國已經發展到3000人,這些人才在中國開發的產品和技術為GE在全球獲得了商業成功,也提升了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聲譽。目前GE正致力于將中國打造成GE眾多產品和技術的全球卓越運營中心。
為適應中國經營環境的變化,GE還提出“反向創新”等策略,即在中國的研發創新不僅可以服務中國,還可走向世界。這一策略改變了以往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的單向格局,創新同樣也可以從新興市場走向發達國家。GE在中國開發的很多醫療、能源、水處理技術都已經印證了中國研發力量的實力。
問:GE強調“反向創新”,這與普通的跨國公司本土化理念相比,有何特別之處?具體怎么實施?效果如何?
答:過去簡單的“本土化”研發是指將團隊部署在本土市場,在全球團隊開發基礎上做的小調整,本土團隊的地位是比較被動的;但在“反向創新”中,本土團隊人員與本土市場有著密切溝通,獨立完成開發,更聚焦于“中國需求”,而不僅僅是借助本土力量來生產我們的產品。換個角度看,反向創新的本質是使創新更加貼近市場。而且,我們逐漸意識到,這樣一種與本土需求緊密相連、根植于本土需求的模式正帶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我們為本土市場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能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的特定需求。
從2008年開始到2013年底,我們總共投資了2.5億美元左右在華啟動“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專門用于研制和開發更加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市場也越來越大,越發重要。和我們中國的客戶越近,越有利于我們了解他們的需求,從而有利于我們研發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技術,同時我們也在中國建立了針對本土市場的供應鏈體系。
這種創新,并不止步于中國市場,甚至在全球市場都頗受歡迎。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這些“在中國為中國”項目產生的收入,大約一半來自于海外市場。舉例來說,比如GE中國醫療研發團隊發現,美國醫院使用的CT機不太適合中國醫院:一是對于中國市場而言該機器價格偏高;二是美國使用CT機每天診斷量僅約為20人,而中國診斷需求遠遠超出這個數量。經過中國研發團隊改造創新,GE中國醫療研發團隊在保留原有CT機關鍵功能前提下,使機器價格下降了約一半。這種改造后的機器不僅更加適合中國市場,也受到日本、美國、東歐等市場的肯定和歡迎。
問:GE在新能源技術方面有哪些重點項目?
答: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高潮,并面臨著能源需求高漲,對新能源的需求正與日俱增。而GE在這方面有個有趣的故事。GE曾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公司的風電業務,之后GE投入了不少資金、技術,建立了供應鏈體系等等,我們將當初這個只有2億美元收入的業務發展到目前約70億美元的大業務。風電,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且很有潛力的市場。目前,依靠GE的技術,風電的轉化利用率正從30%上升至50%。
眾所周知,頁巖氣在美國已經得到廣泛開發。但在中國,無論是地質結構,還是開采環境,都和美國十分不同。根植于中國本土的研發力量,了解中國市場的特點和需求,能夠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同樣也能服務全球市場。
同時,在智能電網領域,GE有強大的技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在美國夏威夷,GE的可再生能源并網技術幫助當地更多地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在澳大利亞,GE的智能電網信息系統幫助消費者合理使用電能;在印度,GE的斷電管理系統及地理定位系統提升了能源利用率,減少停電次數。
在這些領域,GE將繼續運用“反向創新”理念,研發出新的、更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服務中國和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