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一時期,以卡特彼勒、通用電氣、陶氏化學等為代表的歐美制造巨頭紛紛將部分生產線撤離中國,耐克和阿迪達斯也將其在華工廠遷至越南、印尼、緬甸等周邊國家,而摩托羅拉亦在中國大舉裁員……
很顯然,與初入中國市場的“趨之若鶩”相比,如今的外資著實有些糾結。這種糾結不僅來自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幻莫測,也與中國自身的增長模式轉型密切相關。
FDI“連”降11個月
從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除了5月份實現0.05%的低增長之外,外商直接投資(FDI)已經11個月負增長。
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021家,同比下降10.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17.4億美元,同比下降3.45%。10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3.1億美元,同比下降0.24%。今年6月份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已經連續五個月負增長,其中9月份的同比降幅一度達到6.8%。
分行業來看,前十個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04.1億美元,同比下降7.3%,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4.1%。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37.2億美元,同比下降1.8%,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7.7%;其中,房地產實際使用外資下降6.14%,扣除房地產因素,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1%。農林牧漁業實際使用外資14.6億美元,同比下降3.6%,占同期全國總量的1.6%。
分區域來看,盡管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均有所增長,但占到我國利用外資總額80%以上的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6.1%。
分國別來看,亞洲10國和地區對華投資同比下降4.7%,歐盟27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52.4億美元,同比下降5%。
中國利用外資連續下滑,全球市場亦不能幸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簡稱UNCTAD)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額只有6676億美元,同比下降8.4%。其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吸引外資同比分別下降4.8%和9.5%。
進退維谷
中國引資增速高位回落,既有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也與國內經濟發展現狀有關。
從國際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未來復蘇前景依舊撲朔迷離。為切實回歸實體經濟,美歐發達國家重提再工業化戰略,期望重振制造業,并且開始鼓勵本國資本回流。
早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奧巴馬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刺激資本回流的措施。例如,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為期兩年的工資稅減免,并終止為向海外轉移生產的企業提供減免稅等數項補貼。美國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跨國企業累積盈利7000億美元,但僅支付160億美元稅收,這意味著公司實際稅率僅為2.3%,遠遠低于35%的官方稅率。
在中國市場,曾經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外資如今再無“特權”。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環境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內需市場尚未完全釋放等等因素,都成為外資糾結于中國市場的主要考量因素。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對房地產領域的調控也是外商撤資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3%,其中房地產領域利用外資同比下降12.4%。若扣除房地產因素,上半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僅下降0.1%,基本持平。
外資糾結于中國市場,還與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異軍突起密切相關。近年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憑借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開始承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業轉移,“madeinIndia”、“madeinVietnam”等標簽,已經成為“madeinChina”的替代品。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東部沿海的平均工資是越南的3倍,是印度的5倍。以地處長三角、以制造業為主的外貿重鎮江蘇省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進出口總值僅列全國第三位。在蘇州市,一些外貿企業甚至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月薪3000元已經無法滿足工人的需求,大量訂單流向東南亞地區……
面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前后夾擊,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壓力陡然增加。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期發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在由跨國公司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的東道國排名中,雖然中國依然位居榜首,但印度的排名已經大幅躍升至第三位,僅次于中國和美國。
此外,一些非理性因素也可能使得外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近期,釣魚島事件持續升溫,日本汽車企業在華銷量驟減。雖然不少日資企業堅稱近期不會調整總體戰略,但隨著在華投資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日系企業也在進與退之間游離著。
中國引資進入調整期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一直秉持擴大開放的理念,利用外資已然達到一定規模,外匯儲備也突破了3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市場的外來資本約為18萬億元,外來資本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45%。
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利用外資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已從感性變得更加理性,從“引”資變為“選”資。換言之,當前我國利用外資已經步入了調整期。
去年底,本著擴大對外開放、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根本宗旨,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新《目錄》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減少了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同時取消了部分領域對外資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條目比原來減少11條,并將外商投資醫療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從限制類調整為允許類。根據新《目錄》,我國鼓勵外商重點投資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擴大利用外資,穩步推進服務業的開放進程。
無論是此前已經頒布的《反壟斷法》,《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還是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均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不再追求量的增長,轉而尋求質的突破,更加重視資本的質量和投向,更加看重產業結構調整。
雖然我國利用外資總體規模略有下降,雖然外資對于“門檻”提高的中國市場有些糾結,但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日臻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的工業化進程等等,依然對外資具有極大地吸引力,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很顯然,與初入中國市場的“趨之若鶩”相比,如今的外資著實有些糾結。這種糾結不僅來自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幻莫測,也與中國自身的增長模式轉型密切相關。
FDI“連”降11個月
從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除了5月份實現0.05%的低增長之外,外商直接投資(FDI)已經11個月負增長。
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021家,同比下降10.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17.4億美元,同比下降3.45%。10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3.1億美元,同比下降0.24%。今年6月份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已經連續五個月負增長,其中9月份的同比降幅一度達到6.8%。
分行業來看,前十個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04.1億美元,同比下降7.3%,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4.1%。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37.2億美元,同比下降1.8%,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7.7%;其中,房地產實際使用外資下降6.14%,扣除房地產因素,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1%。農林牧漁業實際使用外資14.6億美元,同比下降3.6%,占同期全國總量的1.6%。
分區域來看,盡管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均有所增長,但占到我國利用外資總額80%以上的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6.1%。
分國別來看,亞洲10國和地區對華投資同比下降4.7%,歐盟27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52.4億美元,同比下降5%。
中國利用外資連續下滑,全球市場亦不能幸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簡稱UNCTAD)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額只有6676億美元,同比下降8.4%。其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吸引外資同比分別下降4.8%和9.5%。
進退維谷
中國引資增速高位回落,既有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也與國內經濟發展現狀有關。
從國際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未來復蘇前景依舊撲朔迷離。為切實回歸實體經濟,美歐發達國家重提再工業化戰略,期望重振制造業,并且開始鼓勵本國資本回流。
早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奧巴馬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刺激資本回流的措施。例如,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為期兩年的工資稅減免,并終止為向海外轉移生產的企業提供減免稅等數項補貼。美國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跨國企業累積盈利7000億美元,但僅支付160億美元稅收,這意味著公司實際稅率僅為2.3%,遠遠低于35%的官方稅率。
在中國市場,曾經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外資如今再無“特權”。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環境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內需市場尚未完全釋放等等因素,都成為外資糾結于中國市場的主要考量因素。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對房地產領域的調控也是外商撤資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3%,其中房地產領域利用外資同比下降12.4%。若扣除房地產因素,上半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僅下降0.1%,基本持平。
外資糾結于中國市場,還與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異軍突起密切相關。近年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憑借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開始承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業轉移,“madeinIndia”、“madeinVietnam”等標簽,已經成為“madeinChina”的替代品。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東部沿海的平均工資是越南的3倍,是印度的5倍。以地處長三角、以制造業為主的外貿重鎮江蘇省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進出口總值僅列全國第三位。在蘇州市,一些外貿企業甚至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月薪3000元已經無法滿足工人的需求,大量訂單流向東南亞地區……
面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前后夾擊,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壓力陡然增加。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期發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在由跨國公司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的東道國排名中,雖然中國依然位居榜首,但印度的排名已經大幅躍升至第三位,僅次于中國和美國。
此外,一些非理性因素也可能使得外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近期,釣魚島事件持續升溫,日本汽車企業在華銷量驟減。雖然不少日資企業堅稱近期不會調整總體戰略,但隨著在華投資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日系企業也在進與退之間游離著。
中國引資進入調整期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一直秉持擴大開放的理念,利用外資已然達到一定規模,外匯儲備也突破了3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市場的外來資本約為18萬億元,外來資本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45%。
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利用外資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已從感性變得更加理性,從“引”資變為“選”資。換言之,當前我國利用外資已經步入了調整期。
去年底,本著擴大對外開放、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根本宗旨,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新《目錄》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減少了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同時取消了部分領域對外資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條目比原來減少11條,并將外商投資醫療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從限制類調整為允許類。根據新《目錄》,我國鼓勵外商重點投資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擴大利用外資,穩步推進服務業的開放進程。
無論是此前已經頒布的《反壟斷法》,《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還是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均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不再追求量的增長,轉而尋求質的突破,更加重視資本的質量和投向,更加看重產業結構調整。
雖然我國利用外資總體規模略有下降,雖然外資對于“門檻”提高的中國市場有些糾結,但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日臻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的工業化進程等等,依然對外資具有極大地吸引力,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