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意見》也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其中提到“新上光伏制造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不高于100千瓦時/千克。”
此政策一經推出,就引起業內極大反響。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業內發出:有的企業認為這個門檻定得太高,會誤殺大批企業;也有的企業認為設定高門檻非常有必要,將促進產業鏈提升。
而在這種爭論背后,監測標準如何確認甚至都沒有得到解決。
根據《意見》規定,對新增產能設立的門檻主要針對電池片的轉換效率,那么這個門檻由誰來界定,成為了最關鍵的問題。
對此,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王斯成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光伏行業的認證監測機構很多,其中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和北京鑒衡認證中心CGC是國家認可的機構,另外還有6-7家第三方認證監測機構目前都能提供對電池片效率的測試業務,故測試標準不會成為一個問題。
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位鑒衡認證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目前僅從技術層面來說,鑒衡中心有能力達到對電池片效率的測試,之前,企業承接過相應的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鑒衡中心并沒有就將來如何實現《意見》中的規定有過交流。
然而,就記者了解,業內幾乎所有企業,都不認可目前市場上任何一家監測中心做出的檢測結果。如晶澳太陽能CTO劉勇就對記者表示,目前行業內雖然有諸多認證機構,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家能夠獲得行業內所有企業的認可。
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檢測機構TUV德國萊茵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解釋,他認為《意見》僅僅給出一個電池片轉換效率門檻是不夠全面的。
“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分為全尺寸效率和有效面積效率兩種,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如果企業有意在這方面打擦邊球,是完全有機會的。”上述TUV員工告訴記者。另外,上述TUV工作人員認為,如果《意見》將門檻從電池片轉換效率改為組件轉換效率,會更加可行、有效。
而劉勇還表示,如今產能過剩確實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源頭上來控制。“從源頭上,也就是項目的招標環節來設定門檻,這樣一來,達不到門檻的產品自然而然就會被淘汰。”
而阿特斯技術副總裁則認為,在市場上,每千瓦時的成本才是關鍵,其他的門檻都是浮云。
對于《意見》給出的準入門檻,王斯成表示,除了薄膜的準入門檻12%偏高以外,晶硅的門檻設定都是合理的。但是,這一標準卻在業內掀起巨大爭議,一大部分企業認為這一門檻太高,幾乎難以實現。
根據一位業內分析師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大多在16%至18%之間。而在多晶方面,只有個別企業的準單晶電池可以達到18%以上的轉換效率,但可以達到這一標準的產品穩定性差、成本也高,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故企業質疑設定這一門檻的意義何在?
上述TUV的內部人士也對記者表示,《意見》中如此高門檻的設定,可能會誤殺一部分企業。“有些企業,雖然電池片效率不高,但是通過工藝可以把組件的效率做得比較高。而有些企業在電池片效率很高的情況下,做成組件后效率卻不高。如果僅僅根據電池片轉換效率這一標準抑制產能,會把一批企業誤殺。”上述TUV內部人員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