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于密松項目現在的進展,我把它比喻為篝火晚會燒干柴,你堆不到一定的程度,是無法持續燃起的”,李光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密松項目停建兩年中,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伊江公司)總經理李光華一直在中緬兩國之間頻繁奔走,為項目重啟在政府、專家、媒體間求取共識。這不僅是為了能減少該項目停建損失,也是為了切實推動密松能繼續實施。
但密松停建緣起于緬甸國內的民主化后巨大的政治變動,遠遠超過了企業的承受能力。李光華也希望中國政府能給密松復工更大的支持。
記者:密松項目已經成為中緬兩國經貿關系風向標式的項目,回頭反思,為什么原來計劃多方共贏的項目會發展到今天的狀況?
李光華:第一句話,我非常贊成您所說的,密松項目已經成為中緬兩國一個風向標式的項目。從目前的狀態來說,我認為,從兩國最高領導人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關注密松項目的進展。現在中國領導人訪緬,必談密松;緬甸吳登盛總統訪華,也談密松。
密松項目建發展到目前的境遇,與緬甸民主化改革后其國內的政治背景分不開,又同緬甸與克欽地方武裝的斗爭和到了一起。
事件發生后,緬甸總統派出特使到中國解釋,但在解釋中未提到的處理意見。我把它形容為打你一巴掌,然后給你解釋說,我這里有些困難,所以請你在被打后就包涵包涵。
我想強調的是,緬甸政府一直對我們說,作為開發方的中電投集團所作的工作沒有問題,但因為緬甸國內遇到了難處,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所以沒有辦法推進這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自始至終,緬甸政府方面也沒有指責中電投集團在大壩建設中的環境影響評價(EIA)、可持續影響評價(SIA)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問題。
記者:這么大的投資項目,此前為什么沒有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保險?當初在評估風險時,是不是也有估計不足的問題?
李光華:在項目計劃初期,我們也考慮過引入保險。但考慮到整個伊洛瓦底江上游水電項目的投資大約是2000個億,如果在投資800億的時候就出現風險,那么中國國內再大的保險公司也保不了。這么大的項目,已經超出了商業項目的保險范疇。
如果問誰是保險,我想說中國和緬甸的主權關系是保險。當時大家也看到了,這個項目不是簡單的企業投資項目,而是中緬兩國20多年“胞波”友情下所誕生的國家項目,當時中緬從政府到企業都很樂觀。
雖然現在外界指責說企業準備不到位,但我想說,面對緬甸這么大的轉變,從政府到企業可能都有準備不到位的地方。我認為,涉及到人員安全上,比如密松項目的撤離,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是相當大的,的確是把人的安全放到了首位。但我們也建議,政府還需要在“走出去”的協調機制、配套政策、牽頭組織部門、快速反應上加以完善。
記者:在中國在緬銅礦風波中,當地居民是沖進銅礦反對停工,但為什么在停建密松項目時,卻聽不到任何反對意見?
李光華:我們從項目一開始就注重與當地民眾溝通。在移民補償方面,緬甸政府和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緬甸媒體上所謂的全民反對,只不過是來自幾篇文章,這些文章究竟能代表多大的民意,還是個問號。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見了很多的媒體、專家、議員。現在可以這樣說,通過溝通,這些人在了解密松真實情況后,其態度都有一個大的轉變,原來強烈反對的可能變成中性,原來微弱反對的變為支持。
我們測算,現在項目叫停一年對緬甸的GDP損失是50億美元,兩年就是100億美元,而緬甸的去年GDP只有400億美元。政府好多的高級官員也給我們打氣,和我們說你們要有信心和耐心,這個項目是個好項目。
我和緬甸總統的顧問提出來,現在吳登盛總統提出,到2030年緬甸GDP要翻三倍。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電力發展和GDP是成正比,有彈性系數概念。如果反算要完成2030年的目標,緬甸起碼要做到600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水平。但從緬甸的資源結構來看,做煤電肯定沒有這么多的燃煤,做核電緬甸自身干不了,風電資源不穩定且開發成本很高,天然氣發電雖然建設期短,但電價很高;在水電上只做支流的徑流式電站也是無法滿足發展需求的,所以需要發展具有調節能力的大庫容水電站。
大型水電中,密松算一個,接下來還有清敦江和薩爾溫江上的大水電,但這些大型電站的建設周期基本上是10年到12年。即便從現在開始,到建設完畢也基本要到二零二幾年了。如果現在不啟動,那么緬甸幾時才能達到的宏大的經濟設想呢?只有加快能源建設,才能給緬甸完成2030年的目標給予支撐。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程度普遍都比較高,平均在70%以上,而緬甸僅有2.45%。由于缺乏對流域的管理,伊洛瓦底江在雨季容易形成大洪水,在飛機上大家就能見到伊洛瓦底江流經曼德勒時就淹沒了大量沿河房屋,而水壩正是調節水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世界銀行現在也重新啟動了對水電項目的貸款。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就表示,希望通過重啟大壩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在消除貧困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碳排放的增加。所以我認為,一個國家對于自身的國土資源應該綜合利用,特別對于水電項目,不能因小失大。
當然,有些緬甸人也擔心,中國人建壩之后是否把緬甸的水控制了?我們說,根據中國和美國的經驗,對水域的管理國家都要設立水域管理委員會的,我們也很早建議緬甸自身要建立跨部門的流域管理機構,這樣就不用擔心單個企業會控制水源。我們也提出,如果緬甸沒有經驗,我們能提供機會讓大家去中國學習長江和黃河等流域的管理經驗,更何況,水電站建在緬甸,當然要服從緬甸國家對流域的管理。
密松項目停建兩年中,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伊江公司)總經理李光華一直在中緬兩國之間頻繁奔走,為項目重啟在政府、專家、媒體間求取共識。這不僅是為了能減少該項目停建損失,也是為了切實推動密松能繼續實施。
但密松停建緣起于緬甸國內的民主化后巨大的政治變動,遠遠超過了企業的承受能力。李光華也希望中國政府能給密松復工更大的支持。
記者:密松項目已經成為中緬兩國經貿關系風向標式的項目,回頭反思,為什么原來計劃多方共贏的項目會發展到今天的狀況?
李光華:第一句話,我非常贊成您所說的,密松項目已經成為中緬兩國一個風向標式的項目。從目前的狀態來說,我認為,從兩國最高領導人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關注密松項目的進展。現在中國領導人訪緬,必談密松;緬甸吳登盛總統訪華,也談密松。
密松項目建發展到目前的境遇,與緬甸民主化改革后其國內的政治背景分不開,又同緬甸與克欽地方武裝的斗爭和到了一起。
事件發生后,緬甸總統派出特使到中國解釋,但在解釋中未提到的處理意見。我把它形容為打你一巴掌,然后給你解釋說,我這里有些困難,所以請你在被打后就包涵包涵。
我想強調的是,緬甸政府一直對我們說,作為開發方的中電投集團所作的工作沒有問題,但因為緬甸國內遇到了難處,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所以沒有辦法推進這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自始至終,緬甸政府方面也沒有指責中電投集團在大壩建設中的環境影響評價(EIA)、可持續影響評價(SIA)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問題。
記者:這么大的投資項目,此前為什么沒有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保險?當初在評估風險時,是不是也有估計不足的問題?
李光華:在項目計劃初期,我們也考慮過引入保險。但考慮到整個伊洛瓦底江上游水電項目的投資大約是2000個億,如果在投資800億的時候就出現風險,那么中國國內再大的保險公司也保不了。這么大的項目,已經超出了商業項目的保險范疇。
如果問誰是保險,我想說中國和緬甸的主權關系是保險。當時大家也看到了,這個項目不是簡單的企業投資項目,而是中緬兩國20多年“胞波”友情下所誕生的國家項目,當時中緬從政府到企業都很樂觀。
雖然現在外界指責說企業準備不到位,但我想說,面對緬甸這么大的轉變,從政府到企業可能都有準備不到位的地方。我認為,涉及到人員安全上,比如密松項目的撤離,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是相當大的,的確是把人的安全放到了首位。但我們也建議,政府還需要在“走出去”的協調機制、配套政策、牽頭組織部門、快速反應上加以完善。
記者:在中國在緬銅礦風波中,當地居民是沖進銅礦反對停工,但為什么在停建密松項目時,卻聽不到任何反對意見?
李光華:我們從項目一開始就注重與當地民眾溝通。在移民補償方面,緬甸政府和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緬甸媒體上所謂的全民反對,只不過是來自幾篇文章,這些文章究竟能代表多大的民意,還是個問號。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見了很多的媒體、專家、議員。現在可以這樣說,通過溝通,這些人在了解密松真實情況后,其態度都有一個大的轉變,原來強烈反對的可能變成中性,原來微弱反對的變為支持。
我們測算,現在項目叫停一年對緬甸的GDP損失是50億美元,兩年就是100億美元,而緬甸的去年GDP只有400億美元。政府好多的高級官員也給我們打氣,和我們說你們要有信心和耐心,這個項目是個好項目。
我和緬甸總統的顧問提出來,現在吳登盛總統提出,到2030年緬甸GDP要翻三倍。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電力發展和GDP是成正比,有彈性系數概念。如果反算要完成2030年的目標,緬甸起碼要做到600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水平。但從緬甸的資源結構來看,做煤電肯定沒有這么多的燃煤,做核電緬甸自身干不了,風電資源不穩定且開發成本很高,天然氣發電雖然建設期短,但電價很高;在水電上只做支流的徑流式電站也是無法滿足發展需求的,所以需要發展具有調節能力的大庫容水電站。
大型水電中,密松算一個,接下來還有清敦江和薩爾溫江上的大水電,但這些大型電站的建設周期基本上是10年到12年。即便從現在開始,到建設完畢也基本要到二零二幾年了。如果現在不啟動,那么緬甸幾時才能達到的宏大的經濟設想呢?只有加快能源建設,才能給緬甸完成2030年的目標給予支撐。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程度普遍都比較高,平均在70%以上,而緬甸僅有2.45%。由于缺乏對流域的管理,伊洛瓦底江在雨季容易形成大洪水,在飛機上大家就能見到伊洛瓦底江流經曼德勒時就淹沒了大量沿河房屋,而水壩正是調節水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世界銀行現在也重新啟動了對水電項目的貸款。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就表示,希望通過重啟大壩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在消除貧困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碳排放的增加。所以我認為,一個國家對于自身的國土資源應該綜合利用,特別對于水電項目,不能因小失大。
當然,有些緬甸人也擔心,中國人建壩之后是否把緬甸的水控制了?我們說,根據中國和美國的經驗,對水域的管理國家都要設立水域管理委員會的,我們也很早建議緬甸自身要建立跨部門的流域管理機構,這樣就不用擔心單個企業會控制水源。我們也提出,如果緬甸沒有經驗,我們能提供機會讓大家去中國學習長江和黃河等流域的管理經驗,更何況,水電站建在緬甸,當然要服從緬甸國家對流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