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做好201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2014年將是穩健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工作將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同時扭轉“以GDP論英雄”的宏觀理念。
毋庸置疑,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要在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前提下,實現有質量的增長,可謂“靜水流深”。
改革要穩中求進
自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始,我國就一直強調“穩中求進”。但相比前幾年,2014年強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這令改革創新之意義更為深遠。
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速。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積累了諸多深層次問題。如長期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我國結構性失衡問題越來越突出。房地產市場泡沫、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的最大潛在風險來源,更成為可持續、平穩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2014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大國貨幣政策、貿易投資格局、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方向都存在不確定性。而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更趨復雜,挑戰來自于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來自于內部和外部等多個方面,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顯。
可以說,我國經濟已經悄然進入新的拐點階段,進入了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我國改革和化解深層次矛盾不會再繼續“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方式,而是在改革、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和在平衡各類矛盾中穩中求進。
發展關鍵在于穩
“穩”就是要穩宏觀政策、穩經濟發展、穩物價水平、穩社會大局。“進”就是在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只有穩,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社會矛盾,只有進,才能有效實現社會進步和發展。
而穩中求進關鍵在于穩。穩是進的前提和基礎,穩定事關大局、事關發展、事關長遠。首先,以穩促穩。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特別是歐債危機的不斷發酵,世界經濟處于嚴重的動蕩不安之中。受此影響,我國經濟也出現了增速放慢的問題。如何穩住經濟,穩住增長,自然是當前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方針,不僅僅是簡單的穩,而是以穩促穩、以穩保穩。而要穩住經濟、穩住增長,就必須首先穩住政策、穩住調控手段,使其不要出現大起大落。
第二,以求爭取主動。我國經濟和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在工作中必須增強主動性、靈活性、針對性和前瞻性,以求爭取主動,以求化解矛盾,這是穩中求進之“求”的更深含義。
第三,以進促變。穩中求進并不是簡單的進,而是必須有根本改變和轉變的進,經濟發展必須有新的進展、深化改革開放必須有新的突破、改善民生必須有新的成效。沒有新的進展、突破和成效,這樣的進是不符合要求的,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目標和要求,穩中求進必須做足“變”的功夫,必須在“變”字上讓廣大人民群體有所體會和感受。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
可見,2014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工作都要以進促變,以變促進。但進不能簡單地進,變也不能簡單地變,而必須有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因此,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元年,我國經濟主要任務和重點是在做好短期與長期銜接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未來,經濟的發展要更加追求質量與效益并重,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長,不再把GDP放在首位。
有分析指出,我國淡化GDP增長,表面看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本質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即增速下一個臺階,質量上一個臺階,實現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
實際上,實現穩中求進就是在“穩增長、穩政策、穩預期、推改革”多重目標之下,以“降低結構失衡,提高要素效率”為核心目標,推動“體制改革—結構調整—穩定增長”進入良性循環。
其實,我國經濟不再一味追求增長速度,中高速增長將成為合理新常態。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應該更加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在做好經濟工作時,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好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新內涵,即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從總體來看,穩的目的是為了進,進的各項發展離不開穩。而這一連串的“穩”字頗有深意,穩定不是不動,穩定更不是放慢改革,而是傳遞出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將統籌施策、短長結合,將穩增長、保就業、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為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專家微觀點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劉小川
關鍵是看具體“穩”什么,怎么“進”。現在的“穩”,更應該體現在非經濟領域,比如收入分配、民生、環境等領域,而不能像過去那樣僅通過經濟手段去解決經濟問題。現在的“進”是有尺度的,有上限約束的,不應該太快。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劉福垣
調結構最重要的還是得給市場機制運行開道。產能過剩其內核是結構矛盾問題,應該理順機制放開市場,重點是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