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損害。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2月17日就此發表談話,認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未能充分客觀地考慮中美光伏產業相互依存的事實和現狀,中國光伏產品不僅沒有損害美國產業利益,而且還為美國上下游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就業機會。
該負責人表示,2011年11月份,美方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對中國產光伏電池啟動“雙反”調查,并于2012年12月份決定征收29.18%—254.66%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高額的“雙反”稅率使得中國企業很難向美國出口中國產光伏電池產品。美方于2014年1月23日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目的在于全面嚴格限制中國對美出口晶硅光伏產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次“雙反”調查的目的在于,美國方面是希望把以往中國大陸公司的避稅途徑全面堵住,不讓中國大陸公司在中國臺灣地區加工成電池及組件,再出口到美國市場。
上述負責人指出,自2013年5月份以來,中美雙方就妥善解決光伏領域的貿易摩擦進行了多輪磋商談判。盡管談判進展較為艱難,但中方以開放、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談判,通過對話和磋商解決貿易爭端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展示了巨大的誠意并為此進行著不懈地努力。就在談判過程中,美方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第二輪“雙反”調查,此舉無疑加劇了光伏產品貿易摩擦,也給磋商解決中美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制造了障礙。
今年以來,全球針對中國發起的貿易“雙反”調查和貿易爭端接二連三,不僅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不斷加大對中國產品的貿易壁壘,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呈上漲態勢。1月份前10天,商務部就連續發布14條貿易預警。
與此同時,2月17日,商務部發布了對原產于歐盟和美國的進口四氯乙烯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認為原產于歐盟和美國的進口四氯乙烯存在傾銷,國內四氯乙烯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商務部研究院綜合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張莉指出,在未來經濟下行周期里,部分發達國家很有可能會采取更多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來針對中國。并且現在的貿易保護手段更多樣化和隱形化,因此,2014年面臨的貿易摩擦預計還會繼續增加,中國仍會是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對美歐出口量大幅下降,較2011年分別下降約30%和45%。此外,經過努力,中國光伏產品對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出口量也出現翻倍,增量幾乎彌補了歐美市場的減量部分。
有分析指出,近兩年,中國光伏市場內需開始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增長非常迅速,尤其是去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未來國內市場肯定還會進一步增長。此外,因為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限制,將進一步倒逼更多國內企業到海外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