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著一道坎—如何轉型,保住制造大國的地位。
可以說,Made in China一直以來就是個備受爭議的熱詞,因為他的廉價被人們“所愛”,而他們被賦予的“山寨之王”帽子,又著實令人尷尬。
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攤薄,有部分企業轉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的國家,如:耐克鞋已經陸續將晉江等地的三家工廠遷出中國。阿迪達斯年內將關閉位于蘇州的直屬工廠,而遷往緬甸。
另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國家重新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相繼提出“重回制造業時代”的口號,主要是基于歐美國家制造業在國內的比重大幅下降,大批制造業企業把工廠和研發基地紛紛建在海外,導致大量產業工人失去工作,與制造業相配套產業的業務量也大幅減少,“制造業空心化”趨勢明顯。
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對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何解決好就業問題,安撫好民心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挑戰,而收回制造業工廠就是目前應對這種問題的一種方式。
其實,對于中國來說,外部的這些環境的變化,確實給部分制造業企業造成了困難和壓力,而國際上的這些不確定因素并不是我們所能主導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揭示的是中國制造業自身實力的不足,只是在外部環境的推動下,提早暴露而已。
一直以來,我們的制造業企業打的都是“低成本牌”,廉價勞動力以及能源在支撐著制造業大國的這頂帽子,但是,顯然,目前弊端逐漸顯露。這就是中國為什么會提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階段性,過去的30年中國制造有它的優勢,而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改變。
要改變,就必須先了解問題。
中國的工業化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還需要補上。目前中國的整個企業健康成長和創新環境很不理想。可以說,制造業現在面臨的最大,也是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就是創新。現在,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就是,支撐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高端性、國際性的創新人才還十分欠缺,創新氛圍還有待提高,我們還沒有掌握過多的行業規則制定權,我們還需要繼續補課。
那么,中國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在筆者看來,創新這根線,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松。首先,國家在進行產業調整的過程中,應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扶持中國制造業進一步轉變觀念,構建可持續的綠色工業體系;不過,中國企業要注意的是投入新的行業需要慎重,避免重復建設,避免產出嚴重過剩。其次,中國正大力投資研發與創新,創新與研發還是有所區別的。后者最終體現于產品的市場表現,而創新是否能帶來產品增值則需不斷實踐,失敗也是常有之事。政策應該更具包容性,那樣的話,企業才會放得開創新。最后,就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減少和避免過度依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