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訪德時發表講話稱,展望未來,中國需要“德國質量”,德國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中國速度”。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載體。在一沒技術二沒資本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有且僅有廉價勞動力。如今以低價、低環境成本和高資源消耗為特征的中國制造也是時候從工業鏈低端改一改了。
施正榮微笑曲線
在施正榮那條著名的“微笑曲線”里,技術和品牌占據著獲利高位,而組裝和制造則盤踞著獲利低位。目前,中國制造正處在低位獲利階段,高位將是中國制造前行的方向。
知恥而后勇 德國制造逆襲
德國質量,既是技術使然,也是品牌使然。中國制造揭竿而起,也是為了從獲利低位邁向獲利高位,歷史有這樣的先例。這個先例正是德國制造。
如今公認是高品質象征的“德國制造”,最初卻是一項恥辱的登記。1871年德國統一后,大量廉價粗劣的德國產品冒用英國優良產品的名字,輸入英國市場渾水摸魚。當英國人發現后,通過法律命令以后德國輸入英國的產品必須印上“德國制造”,以讓英國民眾辨別優劣。在被嘲笑、吐槽、侮辱后,德國產品知恥而后勇,改進技術、提升質量。百年后的今天,“德國制造”完成了從山寨到標桿的逆襲。
中國市場首先是中國的市場
3月在全國“兩會”后的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就明確表示,“中國的經濟要升級,出口產品也要升級,我們不能總是賣鞋襪、衣帽、玩具,中國裝備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接受競爭的檢驗,提質升級”。中國制造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從前一提起中國制造,就是衣帽鞋襪,而現在提起中國制造,我們開始推銷高鐵、核電。
中國市場是我們招商引資的法寶,但中國市場首先應該是中國的市場。“中國速度”是我們引以為豪的發展名片,但是“中國速度”一樣也不能逃脫經濟周期規律的“引力”。“中國速度”需要慢慢適應從高速到中速的落差,而這落差需要“中國質量”來補位。
中國制造需要站在“微笑曲線”的兩端,賺高附加值的錢,賺產業鏈中高端的錢。畢竟,這不僅是經濟轉型所決定的,也是大氣治污和美麗中國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