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一些中小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采取的壓價措施形成傳遞效應,最終使得整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被迫加入“降價促銷換市場”的行列。 記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市采訪了解到,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普遍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部分企業出現裁員或被迫停工,他們為了保住市場紛紛以價換量,行業內惡性競爭加劇,一些地區“棄風”現象突出。
企業因利潤下滑裁員或停產 風電設備上市公司發布的第三季度報告顯示,這些企業今年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嚴重下滑。其中華銳風電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6.34億元,同比減少56.6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6億元,而去年同期則高達9億元。 河北省是我國風電大省之一。到今年三季度末,河北省風電裝機容量64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保定市高新區是河北風電產業技術和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這里擁有完整的風電產業鏈條,覆蓋整機、葉片、控制、配套等領域,風電相關企業達70余家。 保定市高新區經發局副局長孫婧告訴記者,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園區內企業的訂單大幅下滑,3家整機生產企業已停產兩家,大部分葉片以及配套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主要負責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電氣控制設備制造的保定科諾偉業控制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宏宇告訴記者:“今年企業效益急劇下滑,我們去年的產值達到1億元,今年上半年卻只拿到2000萬元的訂單。” 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是我國種類最全、產能最大的專業化風輪葉片企業之一。公司副總經理沈洪強說:“很多風電企業都在裁員,有的企業裁員幅度達到四分之三。我們公司雖然還有一些業務,但是回款困難,現金流緊張,不得已也裁掉了100多名員工。” 東南大學風力發電研究中心教授程明說:“風電企業經營業績大幅下滑,很多企業幾乎沒有訂單,存在倒閉危險。”
企業“以價換量”設備質量堪憂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參與制定的《2012中國風電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但同期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海外市場的開發尚處于嘗試階段,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近年來,新增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和風電設備生產項目較多,直接導致風電設備產能過大。“產能過剩必然導致價格戰,設備企業掙不到錢。” 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較快,用了短短5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數十年的路。“但由于國內的相關標準不規范,行業門檻低,導致企業良莠不齊。部分企業不但低價惡性競爭,而且頻頻出現質量問題。”孫婧說。 業內人士認為,一些中小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采取的壓價措施形成傳遞效應,最終使得整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被迫加入“降價促銷換市場”的行列。沈洪強說:“現在市場殺價非常厲害,大部分企業都在賠本生產,尤其是一些規模小、成本低的企業降價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為了保持生產,我們也不得不接一些沒有利潤的訂單。” 惡性競爭引起有關人士對風電設備質量的擔憂。保定天威風電科技有限公司的整機生產開工率不足50%,葉片生產開工率為30%。公司副總經理王鐵民認為,風電產業的發展是以資源換市場,并沒有按照市場機制運行。“一些地方盲目扶持本地小企業,我們的項目在實施過程時,必須從當地企業采購零部件。這些企業質量參差不齊,抬高了企業的質量控制成本。” 業內人士表示,風電設備當前的價格很難保持在改進、完善技術和保障品質方面合理和較高的投入,長此以往不利于風電機組設備產業健康發展。
“棄風”現象突出風電設備出路受阻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受到系統運行條件不一和地方風電消納能力不足的限制,在內蒙古、甘肅等省區“棄風”現象比較突出,山東等省份也正面臨著“棄風”的壓力,這進一步加劇了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困境。“棄風”是指風機處于正常情況下,由于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 國家風電信息管理中心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風電建設統計評價報告》對2011年的“棄風”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通過對“三北”地區584個風電場統計分析,蒙東和吉林是“棄風”的重災區,“棄風”率超過20%,此外,蒙西、甘肅和黑龍江的“棄風”問題也較嚴重,“棄風”率超過10%。 記者從山東電力集團了解到,雖然風電場建成后均能及時并網,風力發電全部優先上網并在山東電網內消納,山東省目前尚未發生過“棄風”現象,但山東也面臨著“棄風”的壓力。 一些風電設備生產企業負責人認為,局部風電產能過剩和當地風電消納能力跟不上導致的“棄風”現象使得電場效益欠佳,并傳導至上游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減少了對風電設備的需求,將使得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前景更加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