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年前,以德國SolarWorld公司為首的一些太陽能生產商投訴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進行不正當競爭。中國企業占據了全球光伏市場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歐盟也開始對這一全球最大的反傾銷案展開調查,歐盟去年從中國進口了價值265億美元太陽能板產品。歐洲太陽能板企業已要求歐盟官員起訴中國太陽能企業。
由于中國企業生產能力擴張過快,遠高于全球需求的增速,自2008年以來太陽能板批發價格下跌了近四分之三。當中國在幾年前進入太陽能領域并開始快速擴張時,許多行業人士預計科技突破將導致成本下降, 但中國企業主要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自去年初以來,大約有數十家美國太陽能板企業宣布破產或關閉了工廠,歐洲企業破產數量與美國相仿。
此次貿易制裁在美國太陽能產業引起爭議,一些制造商與裝配商站在SolarWorld一邊,另一些則強列反對向中國產品征收關稅。反對者稱關稅將提高美國家庭與企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并將影響中國企業在美國建立的制造業基地的經濟發展。
美國工廠設備與原材料制造商還擔心對中國實施懲罰性關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產品在中國的銷售。中國政府也開始對美國與韓國多晶硅產品是否涉及傾銷展開調查。多晶硅是生產太陽能板的重要材料。
點評: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到,有關法律的環境問題已經是中國光伏產業在走出去、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冷靜地想,其實這是一個中國從大國變為強國,從計劃經濟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轉化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即中國社會的法制化問題。中國光伏產業即便在不利的局面下,中國光伏產業通過努力仍應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當前在組件生產階段,中國光伏企業的競爭力高于歐美同類企業10-20%。如果美國“雙反”成立,其稅率應為14.7%(反補貼)+18.32%(反傾銷),共計增加33%多的稅收成本,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打擊是重大的。但從以往的經驗看,中國企業會通過各種努力,爭取獲得這百分之十幾的生存之道。
當記者問到中國光伏企業是否在“雙方”事件中吸取了哪些經驗,進行哪些改變時,紅煒舉出兩個例子向我們說明中國光伏產業也正在學會參與國際競爭。首先,中國光伏企業在國際貿易之爭事件中,迅速學會了運用法律武器盡可能的保護自己利益少受侵害,從10月8日歐盟公布的反傾銷立案的中國應訴企業名單看,此次參與應訴企業總共計134家,其數量比今年5月應訴美國反傾銷時的61家多出一倍;另一方面,學會盡量規避“雙反”所造成的損失,從國務院新近批準的15個中國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看,其中光伏項目就占三個。與此同時還有不少光伏企業陸續將加工能力外遷,以規避歐美“雙反”所造成的損失。
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次事件,“雙反”有利于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整合。 “雙反”是加速中國光伏產業整合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