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天過去了,我們至今無法給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畫上句號,來自馬來西亞一份發行量最大的報紙4月22日還報道稱,馬航事件國際調查組或將“重新部署”整個搜救調查,因為截至目前整個搜救連飛機殘骸的影子都尚未見到。
相形之下,在由搜救衍生出的大國科技角力場上,輿論的耐心幾近耗盡,甚至已迫不及待地想分出個高下。近來,一些外媒因中國幾次公布線索卻最終發現未果而頻頻指責中國科技實力,有的甚至直言“中國缺乏精密設備的程度令人震驚”,其矛頭所指,言之鑿鑿稱是中國科技軟肋。
不過,就像這次事件中公眾聽到耳朵起繭的那句話,“只要沒有找到MH370航班的黑匣子,就不能揭開馬航事件的真相”,相應的,只要國防軍事上的一些力量還未完全被揭開面紗,誰也無法看到真正的實力。
在公開視野下,中國科技實力這份答卷如何,又留給我們哪些思考?
“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
當馬航MH370航班事發時,喻海良就身在澳大利亞——這個他并未料到后來會成為馬航事件搜救“領導者”的國家,這位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研究員最初更多地以一名普通中國人的身份來關注救援情況,“中午和大家聊天,都會聊到的”,他甚至也會用一些媒體上的信息去推測“陰謀論”是否真的存在。
直到4月6日,中國交通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測繪處處長王良玉一句“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很快傳到喻海良耳朵里,他再也按捺不住,“脊梁骨都被人戳穿了”。在自己的博客里,他寫下這樣一個標題:“我覺得這是中國科技界最大的恥辱”。
交通部官員這句話本是對中國科技質疑的一個回應。4月5日,中國“海巡01輪”稱在南印度洋聽到穩定脈沖信號,有外媒質疑中國海事船設備陳舊,于是,這位官員便“如數家珍”似的將中國設備羅列一番:1套黑匣子搜尋儀、兩個潛水機器人、1套旁側聲吶和磁力儀,加上那句看似強有力的證據“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最后給出結論:“不存在200米設備探測4000米海深的怪事”。沒曾想一下子“吐了”實情,惹來輿論的一通批判。
此時,距離馬航事件事發已接近一個月,這一個月來,中國投入的科技力量無論是搜救隊伍還是投入的設備都遭受著類似的責難。
早在飛機失聯三四個小時后,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就被要求提供飛機航行信息,而搜尋過程中一個很關鍵的節點正是 Inmarsat發布的握手信號。3月10日,Inmarsat根據這些信息“猜”出了幾乎扭轉搜救工作的飛機走向圖:通過已知的衛星位置、ping信號發送和返回時間以及仰角信息,MH370的最后飛行路線被鎖定在南印度洋上空。
這也是目前所有飛機、輪船以及海下搜救設備齊聚南印度洋唯一的依據。
遺憾的是,這一判斷的得出和中國人沒有任何關系。這之后,有人抱怨中國的數據分析能力不強,但在《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看來,盡管多普勒效應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其本身并非前沿技術,“唯一的差距其實是信息源不在咱們手上。”王亞男所說的“信息源”正是Inmarsat的通信衛星接收到的來自MH370的7次握手信號。
“Inmarsat是多國合組的公司,它的任務是負責國際間,尤其是航運的衛星服務。”王亞男告訴記者。成立于1979年的Inmarsat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移動衛星通信服務的領跑者,中國也是這家英國公司的股東之一。
然而,正是這幾十分之一的“股東”身份讓人尷尬。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十一所研究員章正宇表示:我國加入Inmarsat公司,作為股東,可能會定期采用相關信息,但是,我們不掌握核心設備和應用技術,信息權就不在我們手里。他通過馬航事件的觀察告訴記者:“Inmarsat大部分還是掌控在西方大國手中。”
作為衛星領域的專家,4月11日,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通過媒體做了更為直接的呼吁,他說,我國應加緊研究與國外海事衛星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通過自己的通信衛星獲取飛機飛行時的信息,讓我們在搜尋工作中掌握更多資料、占據更多主動。
中國科技還缺乏好的心臟和神經系統
“我們要把技術提高工作重點延伸到心臟和神經。”章正宇打了個比方,好的發動機用別人的話,那么心臟就在人家那兒,如果雷達聲吶等感知外界信息的高端探測設備也是別人的,那么神經系統用的也是別人的,可是他國不會把最好的設備出口給你。
這是“人有我無”。然而,觸痛國人自主創新神經的遠不止于此。
先是中國的黑匣子搜尋儀發現的信號,被美國海軍的TPL-25拖曳式定位儀“證偽”,后有蛟龍號被澳大利亞投放的藍鰭金槍魚“擱淺”在岸邊。
也不乏中國科技力量“自己打自己的臉”——馬航事件前期,中國科技界表現得躍躍欲試,一邊是中國遙感專家對外稱通過衛星看到南海三條油污帶,一邊是地球物理科學家監測到了南海的一次地震,便對外稱懷疑是飛機撞海底造成。然而,這些最終都被判定為“烏龍”的科技支持,均未給中國的搜救加分。
即便擁有了一些“中國創造”,這些被譽為眼睛和四肢的科技力量似乎還差一截。
3月22日,中國衛星高分一號在南印度洋海域發現一件大小22.5米×13米的疑似物體,不過,衛星卻無法識別這一物體是否與馬航失聯客機有關。
工博士工業品商城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商城(www.lmelshi.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電話:021-31666777
新聞、技術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郵箱:syy@gongboshi.com
- 下一篇:電網是塑料光纖應用突破口
- 上一篇:變頻技術的發展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