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經過管道,在地底下流過后,變成清澈的水流,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在南平市浦城縣富嶺鎮一個小村莊,記者近日見識到了這么神奇的水質轉變過程。據了解,該設備因占地少、運行費用低、處理效果好的優勢而被用于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目前浦城縣富嶺鎮29個村中已有20個村投入使用該設備。
近日,記者一行跟隨2013年福建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采訪組,來到了位于海拔約700米的富嶺鎮雙同村。青磚綠瓦的村中,有個用木棧道做成的休閑小平臺坐落于村中部的小溪旁,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就位于這個平臺下方。
“在每家每戶埋設管道,生活污水通過管道引入到污水處理系統,在地底下處理后通過統一的出水口流出。”富嶺鎮鎮長裴揮軍告訴記者,處理前期將淤泥和污水分離,淤泥、人畜糞便等用于沼氣發電,而剩下的生活污水則進入專設管道處理。
“其工作原理與化糞池原理相似,靠微生物進行厭氧處理,排出來的水可放心流入湖泊進行循環使用。”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人士解釋道,由于該系統無需任何動力系統,即使在停電時也仍然可以使用,“可以全年處理污水,運行成本低,與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相比,極大地節省了人力物力。”
南平市環保局副局長金發光介紹,采用地埋式玻璃鋼罐體,經久耐用,有效節省了地面上的占地面積。
在你飲下那口清澈的閩江水時,是否能想象到上游的人們為此付出的辛酸與無奈?
年產值達全縣三分之一稅收的木材加工企業,為保護源頭生態被迫關閉;為從源頭上控制新的污染源產生,近3年沒有新上生豬規模養殖企業,近5年未審批礦山開采項目……這么一組組含著“關閉”、“徹查”、“禁止”字眼的數據屢屢出現在各個縣鎮出示的水源地保護情況匯報文件上。
空氣好了,水源好了,然而源頭人們的生活水平卻無法進一步扶搖直上,面對這一矛盾的出現,地處中
下游的我們是否也該做一些貢獻?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與漁,僅僅資金補貼的投入仍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地經濟發展問題,應靠技術結合自身條件謀求新的發展創富路線。
雙同村去年靠著旅游項目和生產綠色食品,接待游客4萬多人,村民人均純收入1135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雞糞生物質發電廠不僅保護了水資源,更是改善了光澤縣長期以來單一的水電供電結構,真正做到實現雞糞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高新技術的引入,旅游富民路線的開展,值得閩江水源地各村落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