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今年以來,我國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面向世界高技術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
近年來,我國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穩定增長。全國財政科技支出從2006年的1688.5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約5600.1億元。如何保證科技資金的規范分配和安全有效使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對改進加強中央財政民口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作出八方面共29條部署。要求“堅持遵循規律,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公開公正,堅持規范高效”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統籌協調、職責清晰、科學規范、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院士制度改革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章程進行“大修”,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兩院的改革方案直面社會反映強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展開,著力使院士稱號回歸榮譽性和學術性。
“我們希望通過改革能把院士稱號上承載的與功利相關的負擔排除掉,讓院士更好發揮明德楷模作用,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揮作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
成果和人才雙豐收
與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同步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通過驗收,成為深海高技術領域繼“蛟龍號”之后又一標志性成果;科學家在甲烷高效轉化相關研究中獲重大突破,成功實現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北京譜儀Ⅲ實驗發現四夸克態物質,將豐富人類對宇宙物質結構的認識;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染色質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與此同時,各地各部門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擺上重要日程。我國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不斷形成。在國家“千人計劃”帶動下,我國多層次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取得實效,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北京“海聚工程”、江蘇“雙創計劃”、浙江“省級千人計劃”……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脫穎而出。
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與進步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超級計算機、北斗系統、智能電網、3D打印、智能機器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系統集成、先進生物制造、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我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加強部署,突破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生長點,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科技創新任重道遠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上實現新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引領,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