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讓上市公司為之付出巨額對價的康銘盛公司的質量和經營業績又如何呢?是否能夠配得上近9倍的估值溢價呢?首先引人關注的是,根據收購報告書披露的經營數據,康銘盛在過往的兩年及一期的產能利用率非常低,其中2012年和2013年均不足75%,而今年第一季度的產能利用率更是只有40.67%,利用水平尚不足一半。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13年上半年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創下了2009年4季度以來的最低點。另據《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稱,近年來主要產能過剩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基本在70%至75%之間,2012年中國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
這也就意味著,康銘盛2012年和2013年的產能利用水平,甚至與公認的存在嚴重產能過剩、去產能壓力巨大的五大行業基本相當,而且到今年1季度中,康銘盛的產能力利用率更是遠遠不及這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的整體水平。但從這一數據來看,康銘盛面對的主要問題應當是如何壓縮產能、降低固定經營成本,而非是進一步擴張規模。
對于這樣一家存在著嚴重產能過剩的公司,長方照明卻付出了9倍于賬面凈資產的估值,這合理嗎?
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康銘盛今年1季度的產能為1900萬支,簡單折算全年就是7600萬支的生產能力,這相比2013年的5100萬支生產能力出現了大幅提升;而同期該公司的實際生產需求僅為772.68萬支,折算全年僅為3090.72萬支,以2013年康銘盛的已有產能,足以滿足其生產需求了,又為何大肆擴張新增產能?
與此同時,作為生產型企業的康銘盛,其所擁有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數量,直接對應并制約著該公司的產能。而從財務數據來看,該公司在今年1季度末的固定資產-機器設備原值為4397.01萬元,相比2013年末時的4493.39萬元不僅沒有增加,相反卻還出現了下降;但同期該公司的產品產能卻從每年5100萬支飆升到每年7600萬支,這符合正常的經營邏輯嗎?
這些問題都是在康銘盛經營信息中,破耐人尋味之處,然而這還并非是該公司存在的唯一疑點,該公司在購銷數據方面的問題才更加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