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是曾經的財富神話創造者,如今卻被光伏拉下神壇,但他的個人資產依然可觀。
2007年的仲夏,施正榮坐飛機到了重慶萬州。這天,他站在大全多晶硅項目的開工基地邊,和大全的高管們說笑著,神情自然。有記者從他身后輕輕地拍了一下,他突然很警覺地回頭問:“干什么!”那時的施正榮傲氣凌人、性情率直。
多年之后,這位尚德電力董事長再次出現在公眾場合時,還會掛著標志性的抿嘴笑容,但眉目間所傳遞出的則是難以說清的些許復雜。他顯然已習慣了媒體圍追堵截的場面,雖然少了些盛氣凌人,但卻依然不卑不亢。
這顯然很符合現在施正榮的心情。經歷多了,性情就會收斂,即便是不言不語,表情也輕松不起來。
被抱養的孩子
施正榮原本不姓施,而姓陳。當時施家將其抱養過來后,爺爺為其取名正榮,給予了很大的期望,愛護有加。即便是十歲已經很了解自己的身世,施正榮也還是很感激養父母的恩情,“無論家庭多么的拮據,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學習。”
比較了解施正榮少年時代的人也都知道,施家并不富裕,四個兄弟姐妹要靠父親養活,有時候施正榮也會幫助家里來做事。因為是老大的關系,他經常編暖壺殼來掙錢,幫助父母補貼一點。曾經因為成績優秀而跳級的他,在1979年國內恢復高考時順利收到了長春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了求學生涯。由于英語、物理及化學成績突出,他在大學本科期間獲得了英語競賽的名次。此后又報考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下稱“上海光機所”)研究生并主攻光學的決定,對他后來去澳大利亞深造、從事光伏行業等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8年,攻讀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碩士學位后,施正榮被派往澳大利亞繼續深造。為此他興奮了好幾夜:“那時出國,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單純,就是見見世面,看看西方國家的發展。”
在新南威爾士大學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對太陽能電池產生了興趣。于是,也打聽到了當時著名科學家馬丁?格林的實驗室地點。
“我清楚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下午5點左右,我敲開了他的大門。”馬丁?格林聽說來意之后,告訴施正榮這里不需要招人。“我跟他解釋,自己就是來學習的,沒有工資也不要緊。”馬丁?格林隨后接收了這個新學生。
現在想來,施正榮還很慶幸自己能夠被馬丁?格林納入門下。進入實驗室之后,施正榮暗下決心要超過其他人。“師哥師姐們的成績已經很好了,我起碼要比他們稍微高一點,才能對得起我自己。”數年學習之后,施正榮已經能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達到19%左右。
這時,實驗室二樓正在研究薄膜電池,即在探索脫離高純硅產品作為原材料的技術。“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發展趨勢。”1992年,施正榮獲得了太陽能科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太陽能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籌建太平洋太陽能研究中心,任執行技術董事。
2001這一年,深深地烙在了施正榮的記憶中。他回到國內,
通過楊學進等人的幫助,與無錫當地政府部門、相關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搭上了橋,并將自己的創業計劃書展示給他們。
此后曾出任過尚德副總裁并曾持有尚德33.3萬股的股東之一張維國,就是當初幾個與施正榮熟識的人之一。在尚德的IPO招股書中,張維國為當時第五大股東。他曾任職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部經理,協助施正榮吸引到了多家無錫國有企業的融資,是尚德初創時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興也勃
施正榮或許沒有料到,當其回國到了無錫發展,在引入了8個國有股東并成功讓這些股東于尚德電力上市之前退出股份之后,尚德進入了高速的發展階段。2005年年底上市后,施正榮在2006年成為了坐擁150億元資產的紙上富豪。
財富確實來得太快,也似乎有些短暫。2007年和2008年是公司最為輝煌的幾年,那些年施正榮被輿論所包圍,時常會在閃光燈下、會在別人的圍追堵截下離開光伏大會的會場,也有記者為了能夠接近他,幾乎是爭分奪秒地在洗手間守候著他。那時的施正榮,春風得意。
可惜的是,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公司陷入了高價采購原材料失策、與多家客戶及供應商毀約、業績大幅滑坡、股價從90美元重挫到1美元附近的各種新聞中。4年之后,尚德電力終于支撐不住了——負債高企、被關聯公司詐騙等消息不絕于耳,“尚德”不再是某些城市的名片,而成了一個要被政府挽救、讓銀行膽戰心驚的詞匯。
不能否認,施正榮有著非常聰明的頭腦,而且他智慧過人、勤勉努力。他曾從小學三年級跳級到了五年級,大學期間他經常埋頭于英文的學習,會購買各種當時售價較貴的英文輔導材料。當別的同學休息打鬧時,你會在圖書館、操場邊和走廊看到那個用功讀書的身影。他會自己拿著一些小本子邊走邊看,背誦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詞匯。但當這些年尚德電力業績遭遇大面積潰退的時候,有人又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懂得經營一家規模龐大的企業。
光伏就是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市場。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不僅是尚德電力,包括阿特斯、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賽維LDK等一大批企業都進入了紐約資本市場,它們伴隨著的是什么呢?是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對光伏公司來說不能錯過的市場需求高潮,彼時德國等歐洲地區政府補貼非常高,而低價優質的產品又奇缺,因而早期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并且快速做大的這些公司都成為了造富效應的“始作俑者”。
但是,2009至2012年,光伏行業又突然從高空中被拋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