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95%的商品價格都實現了市場決定,但是相反95%的要素市場仍是國家管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種管制所帶來的資源錯配越來越嚴重,誘發了諸多矛盾。最為直接的就是能源市場,發改委做出任何調整,都會引發社會反響。而另一方面,能源使用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無法回避。那么,應該如何調整能源價格產生機制,又該如何處理能源市場所產生的較大負外部性呢?記者就此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新業。
市場形成能源價格 而非模擬市場形成
記者:最近幾年,油氣價格調整引起的爭議非常多,發改委解釋是按照國際市場波動做出的調整。為何這樣以市場波動來調整的模式,反而爭議更大?
鄭新業:準確地講,當前的能源價格,特別是發改委的油氣定價機制,是一種模擬市場定價機制,根據國際油氣的成本價格,以進口原油的到岸成本為定價標準。看起來是依據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變化,但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價格是模擬的,能準確嗎?能比市場做得好嗎?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競爭,為什么中國要設計出一套模擬市場競爭呢?發改委經常給出的理由是關系國計民生,所以要管。但問題是什么不關乎國計民生呢?政府來定價,實際上就是攬責上身。礦泉水也關乎國計民生,但是沒有人管,也沒見死人。當然能源價格定價機制改革可能要復雜一些。我覺得首先是油品進口權的放開,市場準入不改,后面的改革就沒有意義。價格是表象,市場準入是關鍵。中國社會可能沒有辯論的習慣,這樣的問題是需要多多辯論的。石油在美國不關系國計民生嗎?這就是個開放不開放的問題。我經常說,政府在這方面是種了別人的田,荒廢了自家的地。
記者:那么如何進一步調整油氣產業?
鄭新業:對于油氣產業,核心是開放準入。同樣是能源產業,煤價上漲就沒有多少人埋怨,因為市場有辦法對付問題。煤價已經從1998年的200元一噸,漲到2010年的1020元一噸,電廠并沒有擔心,繼續漲價就去進口。發改委管定價,典型的是種了市場的田,荒了政府的地。如果放開市場準入,放開進口權、生產、銷售,發改委干好一件事即可,就是反托拉斯。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壟斷了產業鏈的上游,那么下游就不該壟斷,現在所有的油氣市場零售都被擠死了。然后你又擁有了管道,把上游的油氣輸入擠死了。現在就中石油一家的上游管道,所有的油氣都要通過它,下游的輸入管道也得經過它,不然不行。為什么頁巖氣現在沒有人敢動?就算開發了,怎么運出來?賣給誰?又要去求中石油。如果放開市場,大不了自己想辦法解決。放開之后,發改委只要監控壟斷即可。比如處于上游的管道公司,必須獨立,對上對下都沒有利益。此時的主要監管標準就是“不準欺負人”。過去一段時間有聲音說要管道獨立,并且提出了學理解釋。我認為這不是空穴來風,兩三年內還是會獨立起來,天然氣占能源比重越來越大,沒有一個獨立的管道是不行的,否則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不起來。
記者:你說的央企在能源市場的壟斷具體體現在哪里?如何打破?
鄭新業:中石油作為一個央企,參與市場競爭沒有問題。汽車市場上,長安汽車是標準的國企,大家并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有問題的是縱向一體化,利用自己在某一個領域的壟斷力量。事實上,油氣領域的改革可以延續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辦法。當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是對的,但問題是“半拉子”。當時的邏輯很清楚,發電領域能拆分的就拆分,不能拆分的嚴格管制,成立電監會,監管國家電網,目標很簡單。國家電網是獨一買家,不能欺負賣家。所以不能讓國家電網擁有除了調峰之外的發電企業,否則它就會欺負人。這樣它在發電領域就沒有利益,誰便宜就買誰。另一方面,它又是獨一賣家,所以要管輸配電價。由電監會來管,賣東西的時候就不讓電網欺負人。此過程中,設計了一個電力的成本監管,這是必須的,否則就會無限加大自己的生產成本。
開放生產要素市場 而非差別定價
記者:為什么說電力改革是“半拉子”改革?
鄭新業:所謂“半拉子”,首先輸配電沒有改革,如果輸配電領域引入競爭,就可以把成本挖掘出來。現在沒有競爭,電網說是多少就是多少。第二,中間多樣化的服務沒有挖掘出來。很多爭議,比如特高壓等,其實都是國家電網自己的事。它也有委屈冤枉的地方,首先普遍服務沒有展開,村村通其實是財政拿的錢,不能混在其他業務中。第二,收入和成本問題,這個賬又是混著的。比如居民用電,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不一樣,中國是反成本的,居民用電成本高,但是價格低,企業用電成本低,但是價格高,形成了工商企業補貼居民。結果企業就要求大用戶直供,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意味著居民用電補貼的來源沒有了。那么普遍服務誰負責?對居民和農業用電的補貼可否持續?政府要考慮到,老百姓也要考慮好。
記者:你提到這種錯配在生產要素市場上是普遍的,企業在能源上吃虧,居民在其他領域也吃虧。比如土地市場,中國供給企業的土地價格很低,供給居民價格很高。這種錯配和扭曲該如何看待?
鄭新業:要素市場整體來看,土地的供給還是帶有競爭性的。雖然屬于政府,但屬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著強大的支配能力,地方政府之間也有競爭,為了項目的引進,地方長官之間爭得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電力改革,長期以來老百姓有個誤區,以為居民用電價由企業補貼就是好事。其實價格是可以傳遞的,從總體經濟運行來看,企業可以把成本轉嫁給居民。而且差別定價實際也很難發揮作用,因為企業可以搞自備電廠。我們的自備電廠規模很大,像中鋁和山東魏橋電廠,都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還是如之前所說,政府回到自己的活,監管好自己的事,搞差別定價,只能鼓勵自備電廠進一步擴張,而這些電廠的排放效能肯定很低。
記者:如此來看,要素市場扭曲非常普遍,那么應該如何調整?其中能源市場的調整對于解決要素市場的扭曲有什么意義?
鄭新業:要素市場價格扭曲非常多,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都沒有反映進去。我覺得很難講能源市場的建立與完善跟整個要素市場改革有多大相關性。但我認為,能源市場的大思路是比較清楚的。從電力體制改革出發,改革搞徹底,對于油氣市場是很好的借鑒,再把煤炭市場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