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被稱為“空難年”的2014年,馬航MH370失聯、MH17被擊落,臺灣復興航空GE222迫降重摔,阿爾及利亞航空AH5017墜毀,航空安全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一場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產業升級戰役,在航空業的上游制造企業最先打響。
9月26日,霍尼韋爾(Honeywell)的高級研發工程師王睿獲得私人飛行駕駛執照PPL (Private Pilot License)剛好滿半年。如果算上此前歷時4個多月的飛行訓練,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從事先進飛機駕駛艙相關研發工作的王睿,經歷了一次思維蛻變。
霍尼韋爾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龍頭企業,也是全球最主要的黑匣子生產商。2012年末,霍尼韋爾與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飛機私用駕駛員執照項目合作備忘錄”。從2013年第一季度起為選定的工程師們展開飛行培訓(PPL項目)。這也是霍尼韋爾推行“HUE”(霍尼韋爾用戶體驗)項目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如果不是一次“烏龍”事件,王睿也很難意識到PPL項目對于飛機制造環節究竟有多重要。他告訴《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我們團隊的工程師在辦公室里辛苦開發了一項功能,自認為不錯,還花了時間做了模型。給飛行員試用評估,結果竟被評價為完全無用。理由是在特定的飛行階段里,飛行員根本沒有精力分散到該功能上。”而讓王睿哭笑不得的是,團隊開發該功能的初衷,就是為了減輕飛行員的操作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