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網訊:7月17日,在第十三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教練員論壇上,論壇特邀嘉賓伊森?丹納赫博士說:“創新教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突破原有的框框,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維,發揮出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在對學生進行機器人創新教育的同時,老師也要為創新設置一定的局限,這樣更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他認為:“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開展創新性的工作,總會受制于資源、時間、預算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局限下開展創新工作,他們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應手。”,探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興趣。
伊森?丹納赫向廣大教練員傳遞了機器人課堂教學理念。他認為,進入新世紀以后,出現了許多機器人教學平臺,且機器人的設計過程也逐步簡化,中小學生經過培訓可以輕松完成,因此廣受青少年的熱愛。課外教師應努力把教室轉化為孩子學習工程技術的場所,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把創造力貫穿于機器人設計的全過程。同時,伊森?丹納赫強調,在學生的創造過程中,可設置一些局限,教育學生在局限內對自身和外部條件進行調整,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因素,盡可能拓展創新的空間。
青少年參與機器人競賽,除了提高競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習科學知識外,還能熟悉學科之外的知識。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應貫穿于機器人創新設計教育的全過程,伊森?丹納赫認為好的機器人設計應融合這5方面的要素,他以一名學生設計的作畫機器人為例,科學、技術、工程是機器人存在的基礎,不難理解。要使機器人畫出優秀的作品,設計者本人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并通過技術手段把自身的美術技能轉化到機器人身上,同時,機器人作畫既要考慮圖畫和圖紙之間的比例大小,又要考慮圖畫各要素之間的比例大小,這就需要應用到數學知識。以設計音樂機器人為例,年齡小的學生可以了解音色、音符等基本音樂知識,年齡大的學生在熟悉這些知識之外,還能學習到音頻原理等物理知識。
談到如何處理基礎課學習和開放課的關系時,伊森?丹納赫認為,這是各國教育部門都面臨的問題,現在美國也在努力提高本國學生的應試能力,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已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