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很特別。從2006年起,在資金充足的電價補貼和其它支持政策的護航下,風電連續四年實現裝機量年增長翻倍。然而,由于中國的風電項目都遠離負荷中心,電力傳輸變得至關重要,但相應的電網投資卻沒有跟上風電發展的步伐,導致大量風電無法送出。
直至2011年中期,因為一項特別政策的實施,中國風電產能和并網的差距越來越大。這項政策規定:裝機低于50兆瓦的風電項目可以繞過復雜審批流程,直接由地方政府批準。這個政策最嚴重的影響在于,那些與并網相關的可行性分析被忽略了,結果導致,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未并網的風電裝機達到15吉瓦。
并網并不是唯一的問題。當運營商成功將風電并網之后,輸電又成了問題。電網運營商會在前一天作出預測決定,這個決定由熱電廠牽頭,如果風電并網數量大幅超過前一天的預測量,那么多出來的電量將不能進入電網,以確保電網穩定。
中國的“棄風”情況比其它國家嚴重得多。2011年的省級數據顯示,有10-20%的電量未能并入電網,僅僅一年之后,這個比例在部分地區已經超過50%。反觀美國,德州電力可行性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州“棄風”比例在2009年達到頂峰,為17%,2012年則大減至3.7%。
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導致適應電力產能變化的能力有限而遲緩,逐漸增加的燃煤電廠讓這個現象愈加明顯。二是自2006年實施“上大壓小”政策以來,新的燃煤電廠都被設計成熱電聯供,同時滿足居民供暖和工業用電需求。在風力強勁的冬季夜晚,為保障居民家中的溫度,燃煤電廠的最小輸出提高了,風電的空間隨之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