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指出,特高壓救不了風電,用特高壓來輸送風電是高速公路上跑馬車。文章認為大容量的通道上,風電滿發也達不到這樣的比例,必須要有火電、水電等其它穩定的電源為其服務。這降低火電的出力,淪為調峰機組,火電負荷下降煤耗相比正常投運時提高,為了送風電而犧牲火電,依舊污染環境。
筆者對此文觀點并不完全認同,但對于風電應尋找除特高壓以外其它出路的觀點表示支持。
風電利用率逐年好轉
我國建設特高壓的初衷便是以煤代電,將北方、西北、西南等地的電力輸送至東部以及南部,減少對人口密集地區的污染,而且特高壓電網本身就并非是為了某一種特定的新能源而建。但在已有特高壓電網建成的前提下,風電適當上網有利提高風電企業的積極性,且我國風電應用率正逐年提高。
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3年并網風電平均利用時間創8年來新高,2013年底全國并網風電裝機7548萬千瓦,發電量1401億千瓦時,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2080小時,為2005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比增加151小時。
清潔能源行業需要特高壓助力
關于采用特高壓運輸風電的情況,在這里我們姑且放下特高壓交流與直流的分歧。
以哈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電網為例,電網本身是國家實施“疆電外送”戰略和西北地區大型火電、風電基地電力打捆送出的首個特高壓工程。并非單一針對風電而建,還承擔大煤電的集約化開發的重要任務。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向記者表示:此工程建成后會為風電留出300萬千瓦的電力通道用來解決風電的輸電問題。火電、風電基地電力打捆送出可以很好解決風電發電穩定性的問題。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現任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在會上表示:清潔能源總量并不多,主要因為送出的問題不能滿足需要。
過去由于電力外送通道不暢,內蒙古存在著嚴重的“窩電”現象,超三成火電閑置,風電棄風率更是高達20%~30%。
而到2013年,內蒙古風電發電量達368.37億千瓦時,占全國風電發電量的26.29%,居全國第一位;風電發電量占全區發電量的10.17%,占全區全社會用電量16.88%,風電消納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兩會期間,內蒙古發改委主任梁鐵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內蒙古特高壓外送通道項目(錫盟——山東、錫盟——江蘇、蒙西——山東、蒙西——天津四條特高壓線路)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討論,并且上報到國務院待批。這四條特高壓外送能力為3100萬千瓦,配套電力裝機4200萬千瓦,其中包括6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
特高壓有自己的任務
除與火電捆綁的幾條線路外,一些線路完全是為了實現把煤電基地大規模建設的高效、低排放的煤電輸送到東中部地區,實現終端用能的“以電代煤”,而這正是特高壓電網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所在。
日前在河南省南陽市通過國家標準委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的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項目。這條特高壓線路建設的意義是是開辟了湖北通過特高壓電網接受北方火電資源的新紀元。湖北省新增北方火電約300萬千瓦,每年可為湖北節約電煤700余萬噸。完全拋開風電等新能源。
所以特高壓輸送風電可以作為應對棄風限電的方式之一,但卻不能全部依賴特高壓。
就目前國情來說,我國風電裝機規劃逐年遞增,對于棄風限電問題的解決應多方面考慮。處理棄風限電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就地消納,為此國家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受李克強總理大力推崇《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影響,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等規劃的新模式順應潮流被提出,也將為解決窩電、棄風限電等問題提供有用的幫助。
特高壓運輸風電的方式不應該放棄,同時發展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全方位思考用組合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找出解決棄風限電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