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困難矛盾相互疊加的多重壓力下,山東工業2013年的經濟答卷令人滿意,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貫穿全年。作為工業大省,2014年山東的預期目標既延續了不激不厲的穩健,同時又透露出創新求變的積極。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表示,今年將努力打造山東工業發展新優勢,再創山東工業新輝煌。
工業十連冠
來自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數據表明,2013年,山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32319億元,居全國第一位,增長12.5%;完成利稅13690億元,增長11.6%;其中利潤8507.7億元,增長12.4%,利潤占全國工業的13.54%,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連續10年保持全國首位。
多個方面的積極變化對上述數字提供了支撐。
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圍繞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傳統行業,省政府出臺了轉型升級指導計劃,啟動實施結構調整重點項目394個,總投資52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2%,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9.2%;2010年以來累計淘汰水泥產能8523萬噸、煉鐵1321萬噸、煉鋼514萬噸、焦炭649萬噸、平板玻璃753萬重量箱、造紙281萬噸,全面結束了水泥立窯時代。
企業創新方面,新培育濱州亞光等6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九陽家電等5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新培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9家、總數突破1000家;實施省級以上技術創新項目4113項、計劃研發投入239億元,其中新興產業項目2566項、國際先進水平項目1422項。
信息化建設方面,新培育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16項,培育認定“四個一百”示范工程228個;建成開通“好品山東”網絡營銷平臺,上線企業已達5200多家。
張超超表示,2013年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是各級政府、各部門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結果,也是全省經信系統廣大干部職工改革創新、團結奮進、努力拼搏的結果,這個結果同時為做好今年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現五大轉變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四年,對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張超超說,“2014年,山東省工業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以上;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以上;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均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任務。做好今年山東經濟和信息化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大方向,加快實現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動力、發展路徑和指導方式上的重大轉變,努力打造山東工業發展新優勢!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張超超認為必須實現五個轉變。
一是發展理念要實現新轉變,要緊緊圍繞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保持工業合理增長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多地關注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多地關注勞動就業的增加,更多地關注職工收入的增長,更多地關注能源資源消耗的下降,更多地關注環境污染的減少,堅決摒棄不顧資源和環境代價、盲目攀比速度和規模的短期行為,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上來,把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理念始終貫穿于謀劃思路、制定政策、推動工作的全過程之中。
二是發展定位要有新轉變,要瞄準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國際產業發展方向,在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推動山東工業轉型升級,提升山東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在繼續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結構由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高端轉變,著力培育以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基礎的新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發展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局中考慮,把工業發展和擴大就業更好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把工業發展放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中考慮,堅決控制“兩高一資”產業的發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三是發展動力要有新轉變,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
四是發展路徑要有新轉變,要拋棄多年形成的路徑依賴,緊扣提質增效主題,堅持騰籠換鳥與筑巢引鳳并重,處理好改造傳統產業與培植新興產業、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的關系,深度挖掘產業高端,提升潛力,推動工業發展全面轉型。
五是指導方式要有新轉變,真正做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