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高壓尚未問世前,交流與直流便已經“開戰”。
百年前,特斯拉繼愛迪生發明直流電(DC)后不久,發明了交流電(AC),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交流發電機,創立了多相電力傳輸技術。在這之后,兩位19世紀和20世紀的天才而多產的發明家之間展開了影響至今的“電流大戰”。
百年后的今天,我國為特高壓輸電交直流問題展開論證、各抒己見。
在4月2日,2014電力規劃發展論壇在京召開。會上,國家電網相關負責人并未回避近期爭議不斷的特高壓線路建設問題,而是披露了“五縱五橫”27條特高壓線路的最新規劃進展。
而與此同時,從3月份兩會期間到現在,關于特高壓交直流高壓線路建設與否的爭辯愈發激烈,主流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傳統媒體,甚至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都加入到了特高壓交流的存廢與否、安全性能等問題的“激辯”之中,無論老一輩還是新一代的電力人,都將自身觀點明明白白的表達了出來。
雙方你來我往,圍繞交直流特高壓辯的不可開交。
焦點一:特高壓能治霧霾嗎?
支持方:治理霧霾需要特高壓解決以煤代電和運輸清潔能源
劉振亞:發展特高壓電網 破解霧霾困局
治理霧霾,根本出路是能源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
發展特高壓電網,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我國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水能可開發資源6億千瓦左右;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分別超過25億、27億千瓦,相當于18億千瓦常規火電。如果全部有效開發這些清潔能源,將顯著改善我國能源結構。
長遠看,依托特高壓電網,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電為中心的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將從根本上緩解我國大氣污染問題。
白建華:特高壓是治理環境污染的牛鼻子
未來通過跨區送電,特別是特高壓電網,把煤電基地大規模建設的高效的、低排放的煤電輸送到東中部地區,實現終端用能的“以電代煤”,將是特高壓電網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內容。從一次能源平衡的角度講,大力推進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發展,近中期減緩煤炭增長速度;遠期逐步替代煤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電代煤”。
蔣莉萍:特高壓、智能電網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國家治理環境污染,要求電力受端地區減少燃煤,并加大終端利用的電能比例。這就意味著,受端地區區內供電能力將有所減弱,而用電量反而增大,這就需要更堅強、更智能的電力系統,實現跨區送電。我國能源資源逆向分布,決定了跨區電力輸送不可避免,特高壓技術為提升電網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發揮電力系統在現代能源供應體系中的作用,提供了解決策略。
反對方:霧霾治理缺乏科學依據,只是發展特高壓的借口
曾德文:交流特高壓治霧霾缺乏科學依據
根據試驗工程建設的實例及其已經開展的大量后續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成果,從輸電能力、經濟性、安全性等諸方面分析,交流特高壓輸電不是“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的輸電方式,近、中長距離不如超高壓交流(500千伏)和超高壓直流(±500千伏或±660千伏),遠距離不如特高壓直流,在技術經濟上完全沒有競爭力;作為特高壓電壓等級,交流特高壓工程的輸電能力很低、經濟性非常差,采用交流特高壓構建的“三華”同步電網更存在嚴重安全高危風險隱患。因此,建設交流特高壓工程的輸電通道方案是不可取的。
于華鵬:不要借治霾發展特高壓和核電 無論是特高壓,還是內陸核電,與治理霧霾有何關系?前者給出的關聯是遠距離特高壓可以通過“遠方輸電”來減少東、中部地區的火電廠布局,以減少污染排放;而后者給出的關聯是可以改善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而且不存在安全問題。以此來看,兩者與驅霾確有聯系。不過,還有幾點值得商榷。特高壓方面,遠距離輸電只是將污染從A地轉到B地,從總量看污染沒有實質改變。另外,特高壓交流的線損網損一直備受爭議,如果電損過大,是否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