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我國內陸首家核電站即將在湖南開建的消息甚囂塵上。盡管相關公司已經澄清,但發展內陸核電再次在爭論中走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核電挺進內陸:是拒還是迎?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輕輕扇動了幾下翅膀,卻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而在中國,令人無法預料的是,最近幾年困擾國人的霧霾正使得本已擱淺的內陸核電發展計劃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近日,關于我國內陸首家核電站即將在湖南開建的消息甚囂塵上。盡管桃花江核電公司已經澄清,該核電項目只是在當地開展科普宣傳工作,而不是“即將開工”,但發展內陸核電再一次在爭論中走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支持發展內陸核電的人認為,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發展核電可緩解煤電引起的污染,而反對者出于安全性考慮,認為發展核電無異于飲鴆止渴。
核電挺進內陸,到底是拒還是迎?
內陸建站之爭
在日前于京舉行的“水與能源”科普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為二氧化碳減排、治理霧霾而選擇發展內陸核電,無異于飲鴆止渴。
她表示,一方面我國人均淡水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內陸建設核電站所需的冷卻水供應量為火力發電站的數倍。另一方面,核電放射性污染物只能往附近的江河湖泊中排放,這關系著幾億人的飲水安全。
不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柱民認為,控制和駕馭是相對性的概念。沒有絕對安全的“已駕馭”事物,與之相應的則是“收益和風險”永遠并存。
“在比較能源形式時,應全面看待能源的收益和風險。”趙柱民說,內陸核電上馬時機取決于需求的迫切性或者說能源需求的增長、公眾對核電的認識和接受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決策。
“在核電發展規模增長的前提下,適合建核電的沿海廠址是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內陸核電重啟應是很重要的。”趙柱民表示。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所長肖國青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當前我國核電發展相對滯后,遠遠滿足不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美國和歐洲內陸核電占到總核電的60%以上,我國內陸面積廣闊,發展內陸核電可極大拓寬核電發展空間。”
當然,在專家看來,重視核安全應是永恒的主題。無論是在海邊、湖邊、河邊,都要做到安全管理和防范,保證核電安全運行。
原料短缺掣肘
在內陸發展核電,除了安全性方面的爭議,作為核燃料,鈾資源短缺也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王亦楠透露,我國目前已建和在建的43臺核電機組已使我國核原料和鈾的對外需求度高達85%,遠超50%的國際警戒線。“這么高的依存度已成為危及國家能源安全的心腹之患,因為進口鈾資源比進口石油的難度還要大。”
趙柱民表示,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面臨著鈾資源稀缺問題。有研究表明,地球上可以開采的鈾資源約有1700萬噸,按目前的全球核電發展規模,估計能使用約60年。“中國的鈾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但相對于規模化發展,也存在需求缺口。”
對此,肖國青認為,保障鈾資源供應一方面可通過發展與中亞等國的關系進口部分鈾礦石;另一方面需要自力更生,通過在國內陸地甚至鹽湖和海洋中開拓新礦源,并發展高效利用鈾資源的新堆技術,或利用其他核資源發展核電來解決該問題。
趙柱民持類似觀點。他告訴記者,解決鈾資源短缺“治標又治本”的方法應是發展先進核能系統,特別是第四代核能系統如鉛基快中子反應堆、釷基熔鹽反應堆以及聚變反應堆。
在爭議中前行
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2014年將新增核電裝機864萬千瓦,適時啟動核電重點項目審批,穩步推進沿海地區核電建設,做好內陸核電廠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