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務去年虧24億 煤電一體化這些年一直被視為國內五大電力集團對沖火電虧損的一大戰略選擇,如今隨著煤炭市場風頭轉向導致煤炭業務虧損,曾經的決策是對是錯正引發越來越多的反思。
網易財經了解到,中國五大電力集團2013年交出了實現利潤高達740億元的漂亮成績單,但是尷尬的是,五家旗下煤炭業務首次出現了合計24.4億元虧損。專家表示,五大集團當年高成本快速擴張的多元化模式需要檢討,目前再擴充煤炭產能已非明智之舉。
煤炭業務首次虧損 惟中電投一家盈利
煤價的持續走低終于讓多年飽受虧損折磨的發電企業徹底咸魚大翻身,中國國有五大電力集團去年更是賺的盆滿缽滿,利潤總額創下了自2002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達到740.34億元。
但是一個尷尬的結果是,五大電力集團旗下的煤炭業務卻首次出現了虧損。電力專家、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政策與法律部主任陳宗法日前在一個公開場合透露,五大集團旗下煤炭業務2011年的利潤總額高達101億元,2012年也有70億元,但是在2013年卻首次出現了24.4億元虧損。
“有家公司煤炭包括煤化工業務一下就虧了20多億元”,陳宗法沒有透露這家公司究竟是五大集團中的哪一家。而根據新華社的統計,五大電力集團中除中電投外,其他四大集團的煤炭產業都出現虧損,產量較大的華能和國電虧損額最大。
在陳宗法看來,五大電力集團去年首次在國資委的考核中全部獲得A級評分,可謂實現了行業復興,但是煤炭業務的虧損使得五大集團有必要反思近年來來的煤電一體化發展戰略。對此結論,中電聯專職顧問、原秘書長王永干面對網易財經也表示,五大電力集團當初擴張的太快,確實應該反思。
煤電一體化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已提出的概念,但是直到2002年電力改革后,隨著煤炭價格市場化,電價受政府管制使得發電企業經營壓力倍增,一體化經營才得到青睞。2008年后,國資委先后批準五大電力集團在主業中增加煤炭業務,2010年在政府層面煤電一體化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戰略。
“當年搞煤電一體化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保護自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能源專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對網易財經表示。
發電企業進軍煤電一體化確實取得很大成效。根據陳宗法透露的數據,五大電力集團的煤炭產量在2008年還只有8784萬噸,而到2013年已經達到2.5億噸,占有的資源儲量也達到了1000億噸。
電企煤炭產量放緩 煤電一體化包袱沉重
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五大電力集團的煤炭產量已經不再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煤炭總產量為2.26億噸,相比2010年增幅明顯,而到2012年五大集團的煤炭總產量是2.36億噸,只增長了1000萬噸。
而煤炭價格正是從2012年5月開始進入下降通道,至今再未能回到高點,并且造成煤炭行業整體陷入困境,業績出現虧損。在此不利局面下五大電力集團顯然已經放慢了擴張的節奏,并且也有選擇地拋售部分資質不佳的煤炭業務資產。
其中在今年1月份,國電集團有意轉讓國電中國石化寧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45%股權,并同時轉讓兩個煤礦的探礦權。早前,國電集團還一直在尋求出售國電燃料有限公司所持平煤長安能源開發有限公司30%股權。
陳宗法日前表示,煤炭等非電產業一度曾快速發展,利潤貢獻度不斷提高,幫助發電集團渡過了難關,但是回頭來看,當初收購代價也高,也有其盲目性。他對網易財經表示,當初收購一些民營小煤礦,或多或少都遭遇過數據造假等情況,也導致央企至今對于民營企業合作防備心太重。
長期虧損而又擴張太快導致五大集團的財務狀況一直比較緊張,負債率一直高企。從整體來看,2013年五大電力集團的財務費用高達1851億元,是利潤總額的2.5倍,平均負債率是84%,比央企平均負債率63%也高了2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電力企業進軍煤炭領域后,往往在得到配置資源的同時還答應當地政府開展煤化工等業務鏈的延伸,而由于專業經驗和人才隊伍的缺乏,五大電力集團得到的教訓正越來越多。
大唐集團花費巨資建設的內蒙古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去年底剛剛投產一月就因為氣化爐燒穿而不得不停產,有媒體報道稱,該項目停產一天損失將以百萬為計算單位。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內部人士向網易財經坦誠,相對于煤炭深加工和天然氣業務來說,大唐完全是個新手,沒有經驗,還需要跟業內老大哥多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