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棱鏡門”中美國情報機構表現如此不滿,更多是因為美國憑借在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導向壟斷,實際上掌握了竊聽和監控的最大便利和主動權。雖然大家都能互相竊聽、監控,但美國聽別人易如反掌,真真切切,別人聽美國就難比登天,雜音充斥,這自然讓人感到不公平。
在情報史上,這樣的竊聽壟斷并不多見。除了美國對互聯網根服務器的壟斷外,歷史上類似的竊聽壟斷,是在有線電報時代出現的,這就是英國對海底電纜的壟斷。
說起來有線電報并非英國人,而是美國人發明的,1844年,美國人摩爾斯發明了有線電報,人類從此進入“電通訊”時代。
然而當時的美國,尚是個嶄露頭角的新興國家,世界第一強國和工業化最發達的國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當時國力鼎盛的英國很快意識到,有線電報對維持自己這個在全球都有殖民地和駐軍分布,需要建立覆蓋整個世界的快速通訊情報網絡的大帝國而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正因如此,英國不僅很快在本土建立起完整的有線電報網,還很快打起了海底電纜的主意,因為英國是島國,唯有建立四通八達的海地電纜網絡,才能把電報通訊的觸須伸向世界各地。
1851年11月,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建成,該電纜全長僅33公里,從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萊,橫跨了英吉利海峽;1866年,連接大西洋的海底電纜由英國建成;1880年,英國鋪設的海底電纜總長度,已達到驚人的156萬公里,連接英國和印度、英國和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英國和非洲、英國和中國……原本耗資巨大、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越洋通訊,如今只要幾分錢、一兩天,如從印度發一份電報到倫敦,當時只需一個字節4便士,第二天便可送達。
這個所謂的“電神經網”(electricalnereves)從一開始就被用于情報領域,當然,起初的“情報功能”,無非是方便間諜將遠方搜集、刺探來的情報,用最快的速度送回本部。
不過隨著各國紛紛開始使用有線電報這種既快捷、又方便通訊工具,傳遞遠端信息、軍情,以及情報,英國人很快發現,利用自己在海底電纜網上的“節點控制”便利,可以很方便地竊聽、監控各國信息輿情、軍機大事,甚至看似無聊、但保不齊什么時候就會發生奇效的花絮,讓自己的外交、軍事行動可以料敵先機,謀定后動,甚至后發先至。
19世紀末,英國和德國的外交危機,和英國對德國由綏靖轉向全面對抗,正是從一次關鍵性的海底電纜竊聽開始的。
1896年,英國在南非殖民地對當時保持獨立、由說荷蘭語的布爾人組成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發動攻擊,但慘遭失敗。幸災樂禍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聞訊發電報給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保羅·克魯格,熱烈祝賀布爾人的勝利,并稱德蘭士瓦“獨立自主地戰勝了侵略者”“捍衛了國家獨立”。這份電報通過英國人控制的海底電纜傳到德蘭士瓦之前,就先被英國人所截獲。自此英國對德國的威脅加強了重視,一改以往妥協姿態,轉而在全球各地采取對抗措施。而德國也針鋒相對,英德矛盾逐步激化,最終逐步陷入“造艦競賽”和互為假想敵的建立同盟,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英國人的海底電纜竊聽是組織嚴密的,他們在電纜必經的連接點設立竊聽機構,安放竊聽裝置,并迅速將重要信息匯總研究。
當時世界上其他強國也迅速察覺了英國人的行徑,并警覺地認識到,這種單邊信息壟斷和單向竊聽,對本國利益損害實在太大。正因如此,20世紀初,法國、德國和美國相繼投入巨資,建立獨立的海底電纜體系,試圖繞過英國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