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機械工業基礎薄弱,經過6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機械工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已基本形成一個門類齊全、具有較大規模和成套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目前,我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業人數、固定資產和工業產值等指標居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但總體上看,我國機械工業尚處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大而不強,在國際貿易中出口產品成本被低估,國際競爭力較弱。
我國機械工業在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重引進、輕開發,重模仿、輕創新;二是關鍵功能零部件和基礎工藝落后,鑄造、鍛壓、熱處理和表面處理四大基礎工藝明顯落后;三是自控和精儀檔次較低,我國自動化控制與精密測試儀器(包括高端可編程序控制器、傳感裝置、繼電器等基礎件和現場總線)是制約成套設備上水平的“短板”;四是產業集中度較低,行業目前還缺乏一批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五是結構性產能過剩,主要表現在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同時,高端產品產能又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10年中,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發展。2006年,我國機械產品進出口結束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逆差局面,首次出現貿易順差;2013年,我國機械工業出口額達到3724億美元,外貿順差73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我國機械工業取得這樣的出口業績,必將引起長期以來保持國際機電產品市場壟斷地位的歐美發達國家的“格外”關注,尤其是遭遇金融危機后的歐美國家會加強對我產品出口的戒備,采取種種貿易保護措施和手段,使我國成為其貿易救濟措施的最大受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