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作為清潔能源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然而,限制風電發展的問題卻從未間斷。除了電網消納難、棄風等被人熟知的問題外,風電還正在遭遇生態環保和安全等問題的阻截。
風電作為清潔能源對人類的貢獻毋庸置疑,但金無足赤,風電之于環境也有利有弊,但明顯利大于弊。
風電的優點顯而易見。首先,風電屬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風電可減少石化能源消耗量,符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世界能源發展方向。風電場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為零,實現固體、氣體零排放。對保護大氣環境有積極作用,尤其對改善目前的霧霾天氣有積極作用。其次,相較于燃煤電廠,風發場可節省大量淡水資源,減少水污染。再次,作為目前清潔能源中最具規模化發展的技術,風電是安全、可再生、可循環使用的高性價比能源。
環保等部門已經針對風電場的噪音、電磁輻射、水土保持等方面進行把關,完全符合國家和國際標準。
下面針對公眾對風電容易產生誤解的問題,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安全問題。相對于核電、火電等熱態能源,風電屬于冷態能源,安全性較高。根據德國知名認證公司DEWI-OCC的統計:葉片掉落機率小于 4.2×10-4、輪轂脫落機率小于2.0 × 10-4、倒塔機率小于10-6 。另外,國外保險公司在承保風機保險時,也未將風機視為高風險的標的物,其對風機的風險評估程度是和“住家”為同一等級。德國保險公司Gothaer甚至指出,在風機100米內發生風機掉落危害的機率極低,1500年才可能發生一次。因此,國內外相關技術規范中均未限定風機與公路的安全距離。
但仍要強調,全世界先進國家極少有針對風機制訂安全距離的規定,是因為先進國家并未將風機視為特別危險的建筑物或設施,而是將風機視為一般建筑物及設施,回歸到建筑法規或機械設施管理范圍去規范。
臺灣對風機安全距離有所規范,要求業主在距風機100米內的民宅,須取得住戶同意函后方可興建風機。
風機本身帶來的主要是噪音污染。國內根據《風電場噪聲限值及測量辦法》(DL/T 1084—2008)要求風電機組生產的噪音影響符合Ⅳ類區域標準。關于風機產生的氣流噪聲,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規定的標準值是45分貝。依照日本環境標準的規定,住宅區夜間的標準值也為45分貝。
生態問題。美國鳥類專家羅格艾特埃奧爾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他在1976年和1977年的秋天和冬天候鳥遷徙高峰期,對安裝于俄亥俄州的MOD-O型風力發電機進行了觀察研究。該風電場位于美國、加拿大邊境安大略湖的南岸,是候鳥的重要遷徙地。羅格艾特埃奧爾得到如下結論:風力發電機并不總是對大量夜間飛行的鳥類構成致命危險,即使是在相當高的遷徙密度和低云層、有霧情況下也是如此。風力發電機對鳥類造成的危害比無線電和電視轉播塔以及線塔的要小。
的確,風電建設期或風電剛剛投運期,蛇、鼠等動物會被嚇跑,但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關于風電長期影響鼠、蛇等生態平衡的研究報告。
水土保持問題。這個問題多涉及到風電場施工期間挖土與回填土工程,如進行道路修建、土地平整、風機基礎工程、箱式變工程、電纜溝工程等,將破壞地表形態和土層結構導致地表裸露,損壞植被,損害土壤肥力,易造成水土流失。這些問題隨著水土保持驗收的嚴格執法和土地管理的逐步規范,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景觀等其他問題。景觀污染是指在風和日麗的條件下,風機轉動時產生晃動的陰影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為一種微觀上的視覺污染。但宏觀上壯麗的風電場給人以現代化的氣息,讓寂靜貧瘠的荒山充滿了生機。其實,景觀污染可以從風機的設計、布局和風電場的選址等方面規避。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人們常在風電場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
在霧霾等污染事故頻發的當下,發展清潔能源勢在必行!為了碧水藍天,我們希望:在風電場環評批復、安評通過的前提下,不要再有節外之枝,不要再讓環保和安全等問題成為影響風電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