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而后抽絲撥繭,發現問題的根源竟如此原始:原材料占生產成本比重大、對低廉的勞動力依賴性強、對出口的依賴性強,對國內市場開發有限……當外在優勢全部失去,企業自身的弊端便暴露無遺,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集群龐大,數量眾多,卻感受不到群體的力量。
盡管境遇同樣變幻,但總有一些企業根基牢固,雖然也經受了風暴的洗禮,卻只是損枝折葉,待風雨過后,依然會枝繁葉茂。究其原因,這些企業不只追求利潤的增長,同樣追求素質與能量的積累,他們重視品牌,重視技術升級,重視戰略,重視管理。
盡管近期的利好政策頻頻出臺,但政府只能提供發展機會,不能挽救局勢。事易時移,要生存,就不能墨守成規,創新將是企業劫后重生的唯一出路。
面對種種壓力,中國五金企業從未像今天這樣需要創新的發展思路。即將參加′09中國國際五金展的展商對此質疑不斷,我們創新的道路在哪里?盡管他們可以將2009年9月份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展位設計得個性張揚,但這只是面貌,內涵該從哪里體現?為此,組委會邀請著名經濟學家給出良策,要培育新的競爭力,企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首先是要排除兩種障礙,一種是眼界的障礙,要看得遠,另一種是胸懷的障礙,要容得下國際合作與競爭,更要注重包容與和諧;其次是要搭建橋梁,實現無邊界的創新與合作;第三是要學會把握兩個機會,在順境中乘勢而上,在逆境中尋找機會。
五金企業劫后重生更加深遠的意義就在于,他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優秀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多地來源于其創新的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通過管理創新優化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新春在望之際,本是萬物復蘇之時,作為企業,無論歷經怎樣的困難,都應該讓信念在此時深植希望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