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綠生活”口號參展第1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臺商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海英俊發現,今年工博會上和他們一樣打著“智”字口號的企業突然增多,“智能制造”、“智慧制造”成為中國內地制造業廠商最喜歡的“大旗”。
正如海英俊所見,在頂住了前兩年制造業不景氣業績下滑的壓力后,重新再博市場,中國制造開始發生“智”變。
記者連日走訪亦發現,被稱為制造業風向標的中國工博會上,“智”字成為高頻詞,展會上論壇中都隨處可見。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更是在其展位前打出“智造自動化設備,解放人類生產力”標語高調宣傳智能設備。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成為一個風靡世界制造業的名號,憑借著較低的制造成本,“中國制造”這面大旗很快飄遍世界,但是“制造大國”并非是“制造強國”。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對中新社記者坦言,“中國制造大而不強”。
蘇波提供了一組數據,中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2012年制造業的收入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制造工業增加值近20萬億元,達到全球制造業總量的五分之一。
但這位工信部官員直言,與歐美、日本等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沒有掌握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一些高端產品和核心部件還依賴進口。
而在新一輪的工業浪潮中,恰恰是創新和新技術成為競爭的關鍵砝碼。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工博會論壇上表示,智能制造將帶來制造模式的深刻變革,引發制造業革命,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制造業競爭與博弈的制高點。
他介紹,發達國家經過2009年金融危機認識到完全依賴虛擬經濟并不利于長久發展,紛紛開始回歸制造業,美日德等國都提出了各種工業計劃,將數字化智能化作為重振制造業的重大舉措。
敏銳的中國廠商也已捕捉到這樣的趨勢,從這次工博會飄揚的“智”字大旗可見,中國制造踏上了變“智”之路。
上海沃迪自動化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在展館現場展示一款可以自動將貨箱準確快速碼放整齊的機械手。其銷售經理李建文告知,裝貨碼貨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國內工廠遭遇用工荒,很難招到長期合適的工人,這類可以替代人力的機器人越來越受到青睞。
“今年我們銷量越來越好,這會是一種趨勢。”李建文對于智造“占領”制造業很樂觀。
臺達電子也正推廣和使用“自動比對質檢”等自動化技術,海英俊的理念是,“重復勞動肯定會被準確高效的智能機械手臂取代。”
在未來斗“智”時代下,中國制造仍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蘇波給中國制造的建議或可作參考,“不斷提高制造業發展的技術水平,提升競爭力,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才能應對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