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經濟之間有一組潛在的邏輯關系。沒有水,就沒有電。
而缺水已經是中國不能夠逃避的話題——中國有世界20%的人口,但淡水供應量只占世界的7%,是全世界最缺水的經濟體。
2012年至今,包括匯豐銀行、畢馬威、綠色和平、中國科學院地科所等在內的各大機構發布了不下10份有關中國缺水的報告。
中國國家領導人一早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2013年的初始,中國就已陸續出臺了不下3項有關新的水資源管理的文件,其中包括水資源管理制度、收費標準以及關于環保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等。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煤電基地已經“蠶食”著中國水資源,而這樣的現狀并沒有隨著政府的意識以及制定的措施而得到緩解,甚至在未來還可能加劇中國水資源的緊張。
近日,彭博新能源財經又發布了一項最新關于水資源與發電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矛頭直接指向中國五大發電集團并稱五大集團面臨著發電缺水的危機。
“如果中國缺水現狀得不到緩解,中國的經濟將受到打擊。”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水處理分析師蘇高對本報記者表示。
2009年世界銀行就曾發布報告稱水危機導致的經濟損失已約占中國GDP的2.3%。
耗水的五大發電集團
打開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聯合其他13個國際知名組織共同繪制的關于全球水的一個動態的查詢地圖,不論選擇缺水一欄還是水質量一欄,中國北方區域在地圖上始終都顯示著朱紅色,而朱紅色也就意味著“極其缺”或是“極其污染”。
為何是北方區域?
在中國這個擁有全球第二大電力系統的國度里,五大發電集團其中包括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以及中電投擁有并運營著產能逾500吉瓦的熱電廠,其中大多數為燃煤火電廠。而它們就集中在中度至嚴重缺水的地區,特別是干旱的北方工業區。
而且事實是,數十年來,中國的工業區集中在東部和北部的格局導致電力需求與淡水資源的分布形成嚴重反差。
中國北部擁有全國60%的火電產能,但只有20%的淡水資源。
“而煤炭開采和燃煤發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蘇高表示。
據了解,僅在2010年,東部和北部總共開采了980億立方米的淡水,約占全國淡水總開采量的15%。
雖然現狀已不容樂觀,但是按照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與《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西北部仍然有大量的煤炭基地需要建立。
2012年,由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水循環與水文過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研究的關于水與煤的報告就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的16個大型煤電基地,到2015年,這些大型煤電基地上下游產業鏈需水量總計約99.75億立方米。
但是實際上,一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煤炭開采產業、火力發電產業和煤化工產業等實際耗水量只會更高。
路徑恐無法依賴
2013年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中國實施用水總量控制的政策開始實施,到2030年中國全年用水總量要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這無不讓耗水行業感到壓力。
蘇高向本報記者羅列出耗水行業主要集中在能源、發電、紡織業以及電子工業等,“不過我們的關注重心還是在能源與發電上,所用量的比重占到了整個淡水的15%。”
而且值得強調的是中國特別是北方已經嚴重缺水,“發電行業面臨著缺水的巨大挑戰。”蘇高稱。
以大唐為例,24%、42%、18%熱電廠分別面臨著水資源赤字(水抽取量超過再生量)、嚴重短缺(年抽取量超過40%)、一般短缺(年抽取量介于20%-24%之間)。
蘇高所在的水處理團隊推測,如果五大發電集團延續目前的策略,2030年中國發電領域的水開采量將超過中國政府控制全國年度水開采量在7,000億立方米的目標的25%。
與此同時,鑒于有些地區從含水層抽水的速度已經超過了補回的速度,發電領域水開采量的增加可能會給它們帶來更大挑戰,因為很可能會對環境的可持續性構成威脅。
而更令人深思的一個問題就是即便沒有國家上線規定,但是支持熱電廠的水就從哪里來?
因此,這就不得不讓這些企業尋找新的途徑。“很多企業需實施更高的節水技術,否則將無法完成節水指標。”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專家王金霞曾針對水資源管理制度指出。
以五大發電集團作為列子,它們可以做出一些投資選擇以降低供水風險,不過每個選擇同時也隱含著效率、地理位置、成本等方面的重大弊端。
報告稱,如果把新的熱電廠建在水資源豐富的南方例如廣西、福建、江西,也許可以避免地處干旱的北方地區的發電廠面臨的缺水問題。然而這些省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