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之鄉”丹麥以發達的風機制造業、先進的風機技術享譽世界,其人均風電裝機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0倍,居世界第一。然而最新數據顯示,丹麥風電業發展大不如前。
2012年,丹麥推出宏偉的能源目標,計劃到2020年讓風電占比50%,F在,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或因民眾參與熱情銳減而落空。
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堅定了丹麥人追風的決心,一場能源自救運動迅速得到普通民眾和主要政黨的支持。
而丹麥風電童話最精彩之處就在于,鼓勵地方普通民眾參與甚至擁有風能項目,且有利可圖。丹麥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凡安裝高于25米的風機,包括不通過政府招標的海上風電場項目,應至少由當地民眾或以合作社形式持有20%的股份,并且電力公司必須將售電收入支付給私人風機的所有者。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安裝的大部分風機,現在依然由地方合作社擁有。丹麥5200臺風機的擁有者,涉及各行各業,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電力公司。據統計,私人聯合投資的合作社大約擁有丹麥15%的風電裝機容量。
毫無疑問,公眾的廣泛參與對丹麥風電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這種參與度卻逐漸削弱。目前,大量的風電項目趨于集中到擁有一定財力的少數組織手中,這與風機價格不斷攀升不無關系。目前,風機價格已是21世紀初的5到10倍。
1975年至1995年間,丹麥約有20-40戶普通家庭擁有高60米、裝機容量為55-300千瓦的風機。1995年后,每臺風機裝機增至500千瓦-1兆瓦,裝機量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復雜性也成為普通民眾淡出的原因。
隨著21世紀初電力市場的逐步開放,一個中間偏右的新政府提出了不同的風電政策。由于被視為大型投資商的競爭障礙,普通民眾對風機的所有權再度被削弱。這意味著地方合作社的利益和當地政府的稅收再度面臨縮減,地方對建立風電新項目的態度也隨之強硬。
隨著風機規模與成本的變化,恢復原有的親民路線或許已不再可能。丹麥曾引以為傲的風電發展模式因此瓦解。風電在這個國家的未來也將被扣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