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開拓廣闊的國內市場,是我國光伏行業應對美國和歐盟貿易保護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家的一項戰略舉措。然而,青藏高原上的“爛尾工程”和新疆企業的抱怨,讓我們意識到,走這條路需要翻越崇山峻嶺。
西藏:一年光能等于全國挖煤123年
西藏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
“每一戶牧民的牦牛背上,都有一座小型的太陽能電站。”“每一個姑娘出嫁,都以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爐灶、家用太陽能電機組‘三大件’為嫁妝而自豪。”“每一家企業都自豪地說他們是‘最干凈’的企業,因為他們的動力主要來自太陽能。”“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享受來自西藏的陽光。”這是西藏自治區一家太陽能企業負責人接受采訪時,對西藏太陽能現在和未來的憧憬。
中國的一個能源寶庫
西藏是一個被太陽偏愛的地方。
“西藏的太陽能到底有多少?”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吉靳剛回答:“根據我們多年的監測數據,西藏太陽輻射總量折合標煤約4500億噸/年。這個數據太抽象。2012年我國標準煤的總產量為36.5億噸,也就是說,2012年西藏太陽輻射折算成煤,一年總量相當于全國挖煤123年。”這么一個能源寶庫,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都算的上是未來中國的一個能源寶庫,也自然是光伏企業發展的好陣地。
某光伏電站損失六百多萬千瓦
蘊藏如此巨大太陽能的西藏,光伏產業發展應是前景一片光明。但記者走訪部分光伏企業負責人時,卻聽到了這樣的故事:
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有中電投黃河上游公司、中廣核、保利協鑫、無錫尚德集團4家企業的光伏電站,一腔熱血幾年大干后,這四家電站都相繼建成。此時,他們發現一個問題:電怎么送出去?由于各種因素的局限,四家企業無奈地達成一項看來可笑的協議:輪流發電。沒有輪到的電站,只好呆著“曬太陽”。
據業內人士講,在輪流發電的一年里,光一家企業就損失了600多萬千瓦時的電量。
已具備六十萬千瓦外送能力
一年后,相關部門解決了輪流發電的尷尬局面——4家可以同時輸電。于是,西藏的輸電瓶頸迎來了春天。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于2011年12月9日投入試運行,2012年6月10日投入商業運行,具備了30萬千瓦的輸入和60萬千瓦的外送能力。
量雖不大,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讓眾多企業看到了春天:西藏羊八井光伏電站、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太陽能光伏基地、日喀則市光伏產業園、阿里微網光伏電站等,共有9萬千瓦光伏電站建成并網發電,1萬千瓦電站處于施工中,計劃今年底建成并網發電。就當前前的輸送能力而言,還有1/6的市場等待開發。
中央在藏將投八百多億元
生機勃勃的西藏一直以來備受中央政府重視,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企業援藏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已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目前,已有15家中央企業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訂了各類戰略合作協議,11家中央企業承擔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規劃》中的41個重要項目,“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計劃在藏投資800多億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已有20多家企業申請出資參與西藏太陽能并網光伏電站和太陽能光熱電站建設,申請總規模目前已超過100萬千瓦,申請投資約150億元。
吉靳剛說,在困境中求生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生機就在這里。
“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對于當前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困境,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吉靳剛說。生機就在這里,怎么求生?受訪各部門負責人、技術人員及在藏光伏企業負責人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扎根!
扎下根,專心后期維護技術
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副研究員洪亮告訴記者,西藏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缺技術,偏遠山區的家用太陽能設施建了沒人懂管理,壞了沒地方修,有材料沒人懂怎么換,個別設施等同于一次性產品。因此,有的地方政府、牧民對太陽能設施有了敬而遠之的態度。
據了解,西藏目前的光伏產業市場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提供組建、安裝和兩年左右的質量保證期,然后政府就接手了。政府接受后,最缺乏的就是技術,后期維護技術的缺乏最終導致了望而卻步。
“光伏企業在西藏能扎根下來,做好一個,老百姓受益了,他們還會邀請你做第二個、第三個,這才是生存之道。”洪亮如是說。
扎下根,共同推進政策完善
企業難道不想扎下根來做“正規軍”,甘心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對此,一家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表示:電價是關鍵。
原來,我國對于太陽能的標桿電價規定是這樣的:全國分為4類地區,能源越豐富,價格越低。西藏是一類地區,所以天陽能價格屬于全國最低,相反的是沿海、中部城市各種條件優越,屬于4類地區,電價反而是最高的。這位負責人說,國際形勢這么殘酷,孫子才不想扎下根來!但說實話,目前我國的沒有專門的機構保障光伏基地的并網準入,沒